基于幼儿科学探究经验连续性的教育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陈梅艳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164-03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科学素养和创新素养成为幼儿教育中亟待关注的核心内容。科学探究作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提升,激发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幼儿期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如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幼儿积累经验、转化认知、发展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经验连续性成为连接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纽带。经验连续性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渐进积累与转化,尤其是在低结构和高结构活动的交替进行中,幼儿能够逐步将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文章通过分析“沙水游戏”这一经典的科学探究活动案例,探讨如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验积累与转化,促进幼儿创新素养和科学能力的发展。

一、幼儿科学探究经验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以探索性和实践性为特点。幼儿通过好奇心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索答案,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和模型建构,幼儿增强了对科学现象的感知,发展了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幼儿思维与认知发展

幼儿的认知发展依赖于感官体验,他们通过直观经验认识世界。科学探究帮助他们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认识,通过感官体验和实验验证猜想。3至6岁是幼儿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理解因果关系等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思维在此阶段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科学思维还主要依赖于感官经验和直观理解,幼儿通过具体的、身边的物体和事件来建立因果联系。

(三)经验连续性理论

经验连续性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和转化经验,个体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对幼儿而言,他们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连续性经验逐步构建的。每一次经验的积累,都是下一步认知发展的基石。

(四)创新素养与科学探究

创新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思维和人格。幼儿教育中培养创新素养至关重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幼儿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中,他们学会观察、总结,并能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进而创新解决方案。

二、案例分析:集体教学活动“沙水游戏”

(一)活动背景

“沙水游戏”作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经典案例,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实践性,能够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沙子和水是常见的物质,幼儿对其有一定的感知经验,但是缺乏对其物理特性和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本次活动以某中班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探索沙子和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他们理解物质的变化特性以及这些变化的物理原理。

(二)活动设计与实施

1.“抓沙”游戏

“抓沙”游戏让幼儿通过调整沙子与水的比例来探索物理变化。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兴趣,然后让幼儿亲自尝试并记录沙子的变化。这个活动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沙子和水的质感差异,还能通过实践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如沙子的颗粒感和湿润度。通过实验,幼儿发现水分的增加会使沙子质地更坚固,有助于塑形,从而理解沙子和水的相互作用。

2.“堆沙高楼”

在“堆沙高楼”活动中,幼儿使用湿沙建造沙堡或高楼,并观察其稳定性。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探索沙子与水混合后的效果。活动中,幼儿感知湿沙的黏性和沙粒间的相互作用,理解水分如何增强沙子的凝聚力。实验让幼儿直观理解物理变化,并总结出沙水比例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幼儿科学探究经验连续性的教育实践

(一)活动目标的设定

活动目标的设定应明确且具体,能够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幼儿的学习需求,制订合适的目标。这些目标通常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1.观察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幼儿需要学会如何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和现象。在“沙水游戏”中,幼儿需要观察水的流动性、沙子的颗粒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进而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和注意力。

2.实验能力

通过动手实验,幼儿能够直观感受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沙水游戏”中,幼儿需要动手操作沙子和水,通过不同的组合来探索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锻炼实验能力。

3.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幼儿在活动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为什么沙子和水不能稳固地堆成沙堡?”教

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实践、观察和讨论,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精神

科学探究活动也可以增强幼儿的合作精神。在集体探究活动中,幼儿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讨论和分享,从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和共同探索问题。

通过本次“沙水游戏”活动,对园内的幼儿进行阶段性能力评分并得到结果如图1所示。

基于幼儿科学探究经验连续性的教育实践策略研究0
图1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提升阶段性图表

(二)低结构与高结构活动的结合

低结构活动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教师在此类活动中通常充当的是观察和引导的角色,而不是直接的指导。通过这种活动形式,幼儿能够在无明确任务要求的情况下,通过自我引导的方式探索问题。例如,在“沙水游戏”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幼儿如何堆沙堡,而是让他们自已探索沙子和水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幼儿通过自由游戏、操作和观察,积累直观的感性经验。自由探索帮助幼儿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通过自我发现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44.pd原版全文

高结构活动由教师设计,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问题引导、讨论和总结,帮助幼儿从零散的经验中提炼出规律。在“沙水游戏”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水和沙子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如水的吸收性、沙子的颗粒结构等。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和引发讨论,促进幼儿从具体经验中抽象出规律,使其科学探究能力得到系统性提高。

低结构与高结构活动的结合使得幼儿既能在自由探究中积累经验,又能通过集体活动进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这种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幼儿从感性经验向理性认知的转化,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

四、幼儿科学探究经验连续性在教育实践中的流转与创新

(一)经验积累与转化

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讨论与合作等方式,能够进一步将感性经验转化为有深度的科学认知。在实际操作中,幼儿会通过触摸、观察、实验等方式感知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些感性体验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但这些素材在初期往往是未经组织和系统化的。

为了帮助幼儿将这些经验转化为理性认知,教师需要设计适当的活动,鼓励幼儿通过合作与讨论的方式来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在“沙水游戏”中,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幼儿讨论自己在游戏中的发现,分享不同的操作结果。

(二)促进创新素养的策略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连续性经验的设计,教师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创新素养。连续性经验指的是将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系统化和延续化,帮助幼儿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现象的深刻理解。

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连续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在不断地操作和探索中形成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如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个更稳定的沙堡?”来引导幼儿进行多次实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人格不仅仅是指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包括他们在面对失败时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连续的探究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失败的价值,让他们在失败中找到成长的机会。例如,在“沙水游戏”中,如果某个小组的沙堡无法堆成理想形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失败中寻找原因,并尝试不同的方案,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挑战的信心。

(三)经验的流转与迁移

经验的流转与迁移是一个关键环节,它指的是将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有效整合和应用,以促进创新思维的持续发展。经验的流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幼儿通过不断地尝试、总结、反思和调整,将过去的经验与新的情境结合起来,逐步提高科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经验融合:幼儿在初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如沙子和水的质感、混合的效果等。当他们在后续的活动中遇到新的情境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让幼儿将之前的经验与新经验结合。

经验迁移:在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迁移已有经验,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沙水游戏”中,幼儿通过实验发现沙水的比例会影响堆砌效果,当他们在其他物理实验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迅速应用之前的经验进行相似的实验。这种迁移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幼儿在未来的学习中灵活应对各种问题,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幼儿科学探究经验连续性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得出以下结论:

(1)经验积累与转化:结合低结构活动(如自由探索)和高结构活动(如集体讨论和实验),幼儿能从感性经验中提炼规律,建立系统科学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反思和总结,帮助幼儿将直观感知转化为理性认知。

(2)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升: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增强幼儿的科学思维,还激发创新思维。在“沙水游戏”中,幼儿通过多次实验与调整,学会在失败中寻找问题并改进,形成勇于挑战和创新的人格。

(3)经验流转与迁移:连续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幼儿能将积累的经验与新情境融合,为创新思维发展提供动力。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帮助幼儿迁移旧经验,灵活运用知识,深化和扩展创新思维。

(4)教师角色与策略: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究中扮演关键角色。在低结构活动中激发兴趣,在高结构活动中引导讨论和总结,提升幼儿探究能力,并促进集体活动中的互相学习和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涂苗.游戏化理念下的中班幼儿科学教育策略[J].亚太教育,2024(12):15-17.

[2]刘天伟,王丽丽,丁邦平.幼儿学习科学的可能性与支持策略探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4,40(3):25-30.

[3]孙雨璇.幼儿科学教育:从生活化的意蕴解读到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探讨[J].教育观察,2023,12(9):51-53,5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4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