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下的红色文化传承主题教学设计

作者: 白玉 徐文群 白银菊

多学科融合下的红色文化传承主题教学设计0

摘 要:多学科主题式教学强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和理解教学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本文以《七律·长征》诗词为引领,以长征史实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长征路沿线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变化,体会长征之艰辛,学习长征之精神,落实立德之目标。

关键词:多学科融合;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7-0025-0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明了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即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地理课程跨学科学习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跨学科教学是认知现实世界的必然,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需要[3]。在全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学科加强思政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落实全人发展的重要途径[4-5]。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体现。从地理视角重温长征路上的红色征途和革命情怀,不仅有利于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更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

一、选题背景

1.立德树人的要求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弘扬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 “长征路”(图1),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长征的艰苦历程能让青少年深刻理解红军战士为取得胜利所展现的理想信念和必胜决心,是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长征精神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质红色资源,将为青少年在奋勇前进的道路上补“钙”添力。

2.人才培养的需求

单一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各学科协同教学,加强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设计,进行跨界教学与应用,以培养学生信息应用、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并用全面的观点和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解决实际问题。

3.文化传承的必要

在地理课堂中融入长征精神的学习,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源性和内容统一性,均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扩展和升华,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节、文化品格和文明底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道德追求和价值理想。这种精神传承对高中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激励引领与规范约束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1.学科融合

该设计融合了地理、历史、政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图2),具体体现如下。

地理:通过对长征沿线地理事象的探究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历史:长征精神的内涵、意义以及家国情怀与信仰文化的传承(历史解释);政治:长征精神的传播与意识形态的播化 (政治认同);语文:长征诗词的鉴赏、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

2.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基于学情和跨学科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图3)。一方面,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地理、历史、政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从长征线路图中充分挖掘长征精神,培育家国情怀。

具体目标:分析长征沿线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以及黄土高原的景观特征及成因;描述金沙江和大渡河河谷的形态特征及成因;分析白鹤滩水电站的开发条件及影响;分析岷山和松潘湿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及湿地退化的防治措施;分析吴起镇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具体设计如图4和表1所示。

三、教学思考

1.把握时代脉搏,精选教学主题

地理教学需紧跟时代发展。长征精神作为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教学主题的选择对地理教学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式,结合语文、政治、地理、历史学科知识,通过分析长征沿线地理环境的变化凸显长征精神及其对沿线区域的引领作用,从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传承红色文化。

2.优选史实资料,构建课堂主线

杜威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环境,不能孤立、抽象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6]。真实的史实资料是核心素养的育人线索和检验载体。本节课以诗词《七律·长征》为引领,以长征路线为主线,从地理视角探讨长征途中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成因,带领学生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面对困苦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

3.情境驱动思考,凸显学生能力

情境驱动思考是指在特定环境或条件下,引导学生依据情境主动分析问题、灵活应对并做出决策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强调观察环境变化,理解情境背后的原因与逻辑。长征途中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情境共同驱动着教学,持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多样化、多角度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情境推动的同时,引导学生搭建思维导图并进行知识建构,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自我驱动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程健,彭清思.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取向及课程组织策略[J].地理教学,2024(1):49-54.

[3] 黄钰洁,张桥英,易国巧,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式教学设计——以“村BA”下的乡村振兴为案例[J]. 地理教育,2024(7) :26-30.

[4] 仲小敏,赵明月.融入思政教育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石头上的村庄”单元为例[J].地理教育,2023(7):51-55.

[5] 付姗,邓嘉欣,胡启武. 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以“认识美丽中国”为例[J]. 地理教育,2022(S1):118-120.

[6]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