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究竟怎么理解

作者: 李欣荣

【开栏的话】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涌现出一批热词,比如大单元教学、任务情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这些词勾勒出新课改的理想图景,承载着理念,指引着实践。对于教学一线而言,辨析与厘清这些热词是第一步。为此,本刊发起“新课改热词”系列杂谈,请大家一起来破认知误区、明行动方向。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热词;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的概念肇始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其理解的困惑不断累积,终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颁布后,质疑之声呈燎原之势。从课程改革和推进的视角看,这是一件好事。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困惑需要厘清,质疑需要辨明,否则教师就难以在教学实践中“措其手足”。

如果查阅“单元”的含义,会发现两种很有意思的解释:(1)样本中自为一体或自成系统的独立成分,不可再分,否则就改变了事物的性质;(2)由组件或零件、分组件装配在一起,通常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能够独立工作的组合体。第二种解释很像我们的教材单元,比如,语文教材的单元是选文式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零件,由一篇或多篇组成的课就是一个组件,装配在一起,就是一个单元(虽然也有综合活动单元如“家乡文化生活”“整本书阅读”,但活动内容也是一个个零件或组件);数学学科的知识就是零件,呈现知识或知识间关系的例题就是组件,装配在一起,也成了一个单元。

如果把大单元教学中的“单元"理解为教材单元中的“单元”,就可以领会以下的认识:从篇幅上说,把大单元视为多个教材单元的组合,教材单元就下位为“组件”;从重要性上说,在教师传统认知中体现学科核心知识的单元就被视为大单元;从综合性上说,大单元教学就是将教材单元中所有的篇目打通设计的整体教学,而综合活动单元的教学就是天然的大单元教学……

如果说这些认识对,那么为何在教学中很难实施?不能实践的理论一定有其存在的问题。如果说这些认识错,那么正确的教学样态又是如何?

大单元教学并不是从石头中蹦出的“孙猴子”,能与我们几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完美切割。这些认识其实为厘清大单元教学的理解困惑、付诸大单元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因为理念走向实践的过程,一定是基于经验的,脱离经验或者囿于经验,都会造成实践的失败。

崔允濘教授说大单元是“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陆志平老师说大单元是一个“学习单位”,两者都突出了整合性,即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的学习自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的整合。这样来看,大单元中“单元”的含义,非常符合上文所说的第一种解释,是一个指向素养的自成系统的结构体,缺乏或者改动整合的要素,“课程细胞”或者学习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

大单元教学一定是基于学习任务群或主题或模块的教学。语文的学习任务群或许更容易来表述大单元教学的样态。每个学习任务群都由同类的几个单元构成,的确是多个教材单元的组合,但这个组合横向上在同一册教材中并不连属,纵向上分布于各阶段的教材,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分解于各个教材单元,显现出“学业质量水平”的层递性。而学习任务群分解给教材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又同样会分解给构成单元的“课”,以此推至构成“课”的“篇”。如果单篇教学能够实现教材单元规定的某几个素养、能力目标要求,多个单篇能够实现教材单元规定的全部素养、能力目标要求,体现出了整体性和有序性,我们即可以说,这样的单篇教学属于大单元教学。换句话说,大单元教学的起点或者判断依据是基于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结构化,而学习目标是有课程依据的,而非经验主义的。

有人说:“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对每位教师来说,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直接扣单元主题,不会偏移。”且不论现在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否只是一篇篇的课文,从教材编纂以学习任务群与人文主题双线组元的特点来看,通过只扣单元主题就使得教学不会偏移的想法无异于胶柱鼓瑟、盲人摸象。不能否认很多教师的单篇教学的确指向了教材单元的素养能力目标,但也要想一想,这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是偶尔为之、与目标耦合的,还是经过目标分解后可持续的?

极端一点说,如果在某个单篇的教学中,达成了所属教材单元规定的全部素养、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可视为“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也不需要再叠床架屋地教其他课文。问题是,做得到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y2025020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