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芸名师工作室: 教育星河的摆渡人与文明火种的淬炼者
人物简介:
魏芸 ,中共党员,邹城市护驾山小学校长,“魏芸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山东省第十批特级教师、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荣获济宁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几十项殊荣,现担任济宁市教育教学研究专家库成员,济宁市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兼职教研员。
主编了省编教材三年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及《语文教学的模式设计与教学新思维》《小学生阅读美文集》;参与编写了国家师德教材《立德树人——师德涵养之道》、国家实践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精品教材《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及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多次主持或参与了省、市、县级实验课题。
前言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青年教师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在数字文化浪潮冲击传统课堂的当下,语文教育如何守住文化根脉?在推动教育创新和教师发展进程中,名师工作室如何切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进济宁市首批名师工作室——“魏芸名师工作室”。这个由山东省特级教师魏芸领衔的工作团队,近4年间,2位成员获得山东省青年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2位成员被评为济宁市教学能手,3位成员获得济宁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6位成员获得济宁市优质课一等奖(1人为第一名),7位成员获邹城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13位成员获得“邹城市教学能手”称号。
本报记者 康惠
“语文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学改革的先锋阵地,在推动学科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维度的挑战与困难,究其本质是传统教师范式与未来人才需求的错位投射。唯有将工作室从‘荣誉俱乐部’转化为‘问题攻坚站’,方能在裂变中孕育出新质教育力量。”采访伊始,魏芸如是说。
2021年3月,魏芸名师工作室成立。在4年多的时间里,由魏芸领衔的工作室成员力求以“语文之魅力重塑教育人格”,探索出了一种以成员“群智共享”为核心要义的发展新模式,其独创的“十二维学科再造空间”更是开拓教育先河,为广大教师照亮前程,这种打破传统教育壁垒的创新模式赢得了不少仁人志士的认可,成为推动区域内教育变革的先驱。
一、云梯扣天穹——秉持工匠精神 打响课堂“革命”
面对当前教育环境,教师职业内卷化严重,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有限、机会有限、资源有限,“路在何方”成为困住青年教师的难题。魏芸告诉记者,工作室成立后,如何打通“教师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是当务之急。魏芸带领工作室成员座谈交流、收集数据、反复研讨推敲,从学科实践、学科研修两大空间牵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牛鼻子,精准发力,工作室成员个个成为受益人。
(一)学科实践空间
学科课堂:围绕成员的再学习技能、能实践技能、会科研技能、善提炼技能、整合技能五个方面,全方位再造以课堂主阵地为核心的教学实践空间。为了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更具象化,魏芸工作室还针对性地为教师量身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素养图谱”,即专业阅读素养、专业实践素养、专业科研素养、专业写作素养、专业整合素养,让教学学习有方向、有目标、有参照。
经过上述学习、锻造,工作室成员个个能讲、会讲,杜筱蕾、宋美、申庆周、王国兰分别执教了《伯牙鼓琴》《枫树上的喜鹊》《记金华的双龙洞》《雨点儿》,为乡村学校送上精彩的优质课;王玉珏与潍坊市小语团队同台竞技,碰撞思想,展示“落实新课标,践行大单元教学”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教师屈云婷在省教科院小学语文“送教助研 志愿服务”活动(济宁泗水站)中,上了省公开课《我要的是葫芦》。
学科观察:为提升教师课堂专业度,工作室开展了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活动,建立了“四要素六大关系”的课堂观察体系,开发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观察工具,建立了课后评课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大量基于专业对话的课堂教学观察案例,再造了同伴互助的专业化提升空间。
教师赵荣誉原在一所村小执教,一次偶然的听课机会得到魏芸的点评。正是这短短的六七分钟点评时间,魏芸争分夺秒、一针见血地“点”醒了这位才华卓越的青年,“早就听闻魏芸校长的大名,我们这里的语文老师也都以能成为她工作室成员为荣、为标杆,当时就在想,如果能成为魏芸工作室的成员那该多好!”殊不知,赵荣誉的精彩授课方式也令魏芸印象深刻,魏芸将其招入工作室后,赵荣誉先后获得邹城市优质课、基本功一等奖,参与了省、市、县级的课题研究,论文相继发表。成长的脚步愈走愈稳。
学科案例:工作室围绕学科教学的各种典型案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案例研究,大单元教学设计、学历案开发,促成了“知识点—知识单元—学习单元”“单篇教学—单元整合教学—素养本位大单元教学”的风格化演变。在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案例评审中,《孟子文化开发与利用的邹城样板》荣获优秀案例。
张彤在济宁市教研活动经验分享《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习作指导课路径探索》,杜筱蕾、王玉珏、姜莹莹、石晨、徐士龙等都以大单元教学为主题上了不同级别的公开课。
(二)学科研修空间
学科教研:魏芸带领工作室成员打造了教学研究空间,整合线上线下两个学习空间,实现了优势互补,优势互促。此外,团队还打造校本研修新“1+N”模式,即针对一位教师执教的一节课进行多形式、多次打磨,或说课,或模拟课堂,或现场教学,直到课例成型,还采用“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形式互听互学,进行“教学实战演习”。
学科科研:工作室秉持“立足教育科研 赋能教育成长”的理念,再造微型研究空间,倡导引领成员开展基于实效性的学年度微型课题研究,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痛点,巧妙地强化师资、优化教育。
学科叙事:“做有温度的教育”是魏芸一直以来的工作信念和初心。她倡导“用大爱践行教育初心,用文字记录教育故事”,因此工作室再造暖知心理空间,推出“匠心书写教育故事 行动点亮教育家精神”系列故事讲述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家精神。
二、青墨淬丹心——肩担教育家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站在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大历史维度,教师专业素养与文化底蕴的融合生长,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只有教师自身知识“丰盈”,课本知识才得以匠造哲思。魏芸说,这种蜕变既需要教育者个体对文化的虔诚,又需要教育生态系统提供孕育文化自觉的沃土。因此学科内涵空间由此诞生。其内容主要囊括学科思政、学科素养、学科文化,从三方面对教师在专业精进中完成文化人格的淬炼,最终培养出兼具教育家情怀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
学科思政:工作室围绕小学语文学科思政要素的挖掘,全学段梳理,形成小学语文学科思政清单。韩艳岭获得济宁市思品优质课二等奖,邢蕾获得济宁市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习近平读本教学设计一等奖、邹城市思品优质课一等奖等殊荣。
学科素养:工作室再造育人迭代空间,围绕成员的学科素养,着力在语文学科的人文积淀、关键能力、思维水平等维度不断深化,每学年开展研读经典活动。
学科文化:再造新质生产力空间。学科文化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工作室致力于建设成一个有共同愿景、共同追求、共同认知、共同建设、群智共享的学科文化新样态。
三、弦歌织经纬——数字化赋能筑教育生态共同体
教育资源对教师的重要性犹如活水之于清渠,既是专业发展的能量源泉,更是辐射引领的传导介质。更深层次地影响着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知识生产方式和教育生态重构路径。为了给予教师更多资源,魏芸工作室推出了学科整合空间,包括学科智能、学科资源,以数字化赋能,为教师学习、提升编织了一张教育生态网。
学科智能:工作室围绕虚拟空间的交互功能,通过微信群、公众号、优学院、腾讯课等网络化平台,让教师学习打破时间、地域限制,可以随时发生、随地发生、随事发生、随人发生。
线上空间接天线:工作室利用微信群将成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即根据成员执教年级进行分组,每组1名组长,5-8名成员,通过线上形式进行教研、诵读等活动。
虚拟空间连伙伴:以“魏芸名师工作室”命名的公众号为平台,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思考、研究,融汇工作室成员群体智慧,积极推送大单元教学设计相关资源,供教师无偿借鉴、分享、交流。成为当地教师的“教学宝典”,甚至辐射青岛、烟台、内蒙古等区域。与江苏省常熟市“顾丽芳小学育人特级教师工作室”“曹丽秋小学育人特级教师工作室”结为友好姊妹工作室,主持人魏芸应邀赴常熟作了题为《流水飘香岁月渐远,桃李春风芳华如歌》的专题培训讲座,广受好评。
学科资源:工作室围绕学科资源实现了“三个全面覆盖”,即全年段覆盖:一至六年级教学资源共94期;全素养覆盖:单元整体设计共15期;全课型覆盖:深研学历案共92期。以上资源阅读量共达10万余人次。
四、鲲鹏传云翼——馆教联动,邹鲁文化跨时空演绎
魏芸名师工作室还创新性地提出学科场域空间——学科项目,与邹城博物馆、两孟纪念馆等社会化资源深度合作,传承邹鲁文化、儒家思想。两馆与工作室的深度融合,在破解教育痛点、重塑教师角色、重构教育生态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馆教融合谱新篇。
在孔孟故里的教育长卷中,儒家文化如一棵根扎千年的古树,虬结的枝干上每一道年轮都镌刻着文明的密码。这片土地的教育人如古树的守望者,将盘根错节的智慧脉络化作滋养新芽的沃土,温润着每一株灵动的幼苗。魏芸名师工作室,这方土地上的希望播撒者与教育领航人,正以昂扬的姿态扛起传承的大旗,书写着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成果速递:
2021年到2022年, 魏芸及成员编写了山东省新时代教育研究院三年级上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国家学前教育专业精品教材《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2024年8月济宁市魏芸名师工作室被评为“济宁市师德建设示范团队”。
2021年到2025年,多项省、市、县各项实验课题顺利立项结题;推送的以大单元教学及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为主题的资源备受关注,阅读量达10万余人次。
2021年到2025年,成员相继被评为济宁市教学能手,济宁市优质课、教学基本功一等奖获得者;分别执教不同级别的公开课,成为邹城市及济宁市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