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编织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作者: 黄振宝 李祥兰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著称,历经数千年,祖先创造了一大批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工艺。这些民间工艺不仅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更是劳动态度与劳动能力的完美融合,充分彰显了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如何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劳动的魅力,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邹城市中心店街道大元小学(以下简称大元小学)积极响应教育改革,深入挖掘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将传统编织引入校园,并编制了《灵动手编》特色文化技艺传承校本课程。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落实了劳动教育,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为劳动育人提供了生动范例。
一、传统编织引入校园的发展历程
(一)用心学艺,练就指尖艺术
课程的开发源于大元小学校长黄振宝的一次郊游经历。在凤凰山脚下,一位民间老艺人售卖的编织孔雀和蜻蜓,造型栩栩如生,吸引了众多人围观与购买。这一场景为一直探寻学校特色发展方向的黄振宝带来了灵感。随后,他主动与老艺人攀谈,虚心请教编织方法与注意事项,并购买了两个作品及部分编织材料。回到家后,他经过无数次尝试,成功编出第一个作品——一只小蜻蜓。尽管作品并不美观,但这次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热情。此后,黄振宝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收集编织资料,并再次前往凤凰山脚下,正式向老艺人拜师学艺。
(二)青出于蓝,钻研创造无限可能
为了将编织艺术引入校园,使其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实现传承,黄振宝展开了深入研究。从编织技法的改进到材料的合理选用,经过不断尝试与创新,最终他探索出一套简便易学的编织教程。凭借这套教程,短短一、两分钟,就能编织出活灵活现的蚂蚱、蝴蝶;三、五分钟,一只开屏的孔雀便能呈现在眼前。无论是大型的游龙,还是小巧的蜗牛,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动物,还是童话故事、科幻世界中的角色形象,都能通过编织生动展现,真正做到观其形、编其神。此外,各类蔬菜、瓜果造型,以及框子、篮子、笔筒等实用物品,也都能通过编织实现。
(三)开发课程,传承技艺丰富课余生活
大元小学的“手工编织”课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目前已作为校本课程正式实施,并纳入特色劳动课程和课后服务兴趣小组的课程体系。在学校,校长、教师、学生人人掌握“绝活”,他们可以用一根细丝、一条彩带、一根毛线或一根秸秆,编织出各种动物和物品。这些作品兼具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深受师生喜爱。
(四)社会实践,作品义卖收获宝贵财富
大元小学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借助传统“杏花节”“菊花节”期间的大量客流量,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与严密部署下,开展编织作品义卖活动。师生亲手制作的编织作品在热闹的吆喝、叫卖和讨价还价声中迅速售罄。义卖所得善款,一部分用于为留守儿童购买校服、书包、写字桌,另一部分则用于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既实现了爱心传递,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五)传统节日,美食制作赓续传统血脉
大元小学利用编织作品义卖所得资金,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庆祝传统佳节。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制作月饼,冬至日和夏至日包饺子。在制作和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讲述民间故事,使民间习俗和民间故事得以传承,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服务社区,深入“雏鹰课堂”传经送宝
大元小学经常接到社区邀请,前往村落、社区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其中,“灵动手编”课堂是最受欢迎的非遗项目之一。不仅学生对编织充满兴趣,许多家长和社区老人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编织的乐趣,进一步推动了非遗文化在社区的传播。
二、依靠技艺传承建设特色校园的参考模式
(一)组建优秀师资团队,教学相长引领育人
学校积极选拔和培养对传统编织有兴趣、有热情的教师,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通过邀请专家培训、教师自主学习与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编织技能和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引领学生在编织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
(二)更新学生学习方式,艺术体验传承育人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中学习编织技艺。通过组织编织展览、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感受传统编织的魅力,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
(三)构建技艺传承课程,教学活动滋养育人
以传统编织为核心,构建系统的技艺传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编织历史、文化、技法等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编织文化。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滋养学生的心灵。
(四)建设技艺传承场域,校园环境浸润育人
打造具有编织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如在校园内设置编织作品展览区、编织文化墙等,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传统编织文化的氛围。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普及编织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五)开展技艺传承活动,亲身实践体验育人
定期组织各类编织技艺传承活动,如编织社团活动、亲子编织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传统编织技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融合各学科教学,引领传统技艺落地生根
将传统编织与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与编织相关的作文;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编织作品的设计;在科学教学中,探索编织材料的特性等。通过跨学科融合,让传统技艺在校园中落地生根。
(七)持续提升课程内涵,努力塑造特色品牌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参加各类非遗文化活动、与其他学校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学校编织课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大元小学将传统编织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实践,为非遗文化传承与校园劳动教育的结合提供了成功范例。通过一系列举措,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传统编织技艺,感受传统劳动的魅力,也推动了学校特色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对传统编织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希望更多学校能够借鉴大元小学的经验,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校园教育的融合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