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主题的项目式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作者: 蒙广宁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变革着整个社会领域,教育自然也不能例外。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也是乡村教育面临的全新要求与挑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培养乡村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分析乡村振兴主题小学项目式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价值,从多方面入手论述探讨有效教学实践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项目式;信息技术教学
项目式学习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将其运用于乡村振兴主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却较为少见。乡村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急需解决的发展难题,这一切为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开展提供大量材料。通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项目式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实践,可以引导学生以周围乡村事物为出发点,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与创新,使信息技术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实现同频共振。
一、挖掘乡村元素,设计专属教学项目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乡村蕴藏的丰富资源就是得天独厚的教学素材宝库。发掘乡村元素可以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借助农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等要素,既可以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的生机【1】。
例如,针对三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掌握简单绘图软件的操作。教师可设计 “乡村四季图绘制” 项目。在农村地区,每个季节的风景都有其鲜明的变化,展现出独有的美景。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观察农村四季特征,春有油菜花田,夏有荷塘,秋有丰收景象,冬有雪景等等。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用画笔把所观察的图片简单地记录下来。回到教室,教师们对绘图软件的填充颜色,画线条和添加图案功能做针对性说明,如,怎样运用不同的笔触来描绘稻田的质感,以及采用何种色彩搭配来展现春天花朵艳丽的色彩。学生在绘图软件上按照他们的记录进行创造。一些学生画一幅夏日乡村池塘荷花怒放、鸭子嬉水的景象;有的则画一幅金秋时节,农民们从金黄色的稻田中收获的图景。教师在进行创作时注重学生操作,对色彩搭配不够和谐,线条绘制不够顺畅的情况,进行适时引导。最后学生完成一幅表现农村四季之美的画,这几幅画不仅反映出学生对于故乡的观察与喜爱,同时表现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绘图的理解,同时可以应用到农村文化宣传中去,为农村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二、组织小组研讨,推进乡村任务实践
小组研讨对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在沟通中开拓思路,共同克服乡村任务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使学生各显其能,实现资源整合,促进任务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地完成。
以演示文稿制作为例,教师设计 “乡村传统节日知多少” 项目。把学生们分为若干组,每组负责学习一个农村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和中秋。该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或负责询问长辈们节日习俗,或在网上查找节日由来和传说信息。在搜集材料之后,分组讨论并决定演示文稿结构及内容,例如封面设计,目录设置以及每个网页所显示的关键内容。在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们遇到文字排版不漂亮,网页切换效果简单的情况。组员们一起讨论解决方法,并通过借鉴优秀案例和向教师咨询来学习如何合理地布置文字,如何适当地插入图片以及如何选择页面切换效果。例如在演示春节风俗的版面上,学生们探讨怎样把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的风俗以图文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小组的成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些人建议采用喜庆的红色作为主要的色调,而另一些人则建议加入动态图片以增强视觉效果。通过本课题,学生们在获得演示文稿制作知识的同时,也对乡村传统节日文化有深刻地认识,有助于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搭建线上平台,拓宽乡村知识输入
将乡村振兴这一主题融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构建线上平台,是一项非常具有创新性和必要性的行动。在互联网的巨大推动下,可以突破乡村教育资源较为稀缺的限制,开启乡村小学生的知识之门【3】。
比如,在“信息的获取与整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 “探寻乡村特色产业” 的项目。教学之初,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自己感兴趣的乡村特色产业,比如部分学生关注当地规模可观的葡萄种植产业、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手工竹编工艺有着极大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常见的在线搜索引擎,输入精确的关键词,例如“当地葡萄种植品种”和“传统手工竹编的技术特征”,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搜索时,教师重点训练学生分辨信息真伪,如教他们看信息来源有无权威性,内容有无逻辑矛盾。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初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农业知识网站和手工艺文化论坛进行交流。通过农业知识网站,学生们能够深刻认识到葡萄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掌握科学灌溉和施肥方法等高级知识;在手工竹编工艺论坛上,学生们可以接触手工艺人共享的一些创新设计理念,比如在传统竹编图案中加入现代简约风格,开阔设计思路等。随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在线交流平台,例如专为学生设计的交流社区或在线会议工具,与其他地方的小学生开展相似的交流活动。交流中,学生们相互展示自己所搜集的信息,交流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所遇到的挑战,并就问题的解决进行讨论。通过该系列实践,学生们既熟练地掌握信息获取和整理方法,又对当地乡村产业有深刻认识,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出智慧。
四、结语
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小学项目式信息技术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乡村教育变革而提出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其特殊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教育贴近乡村实际,对知识融合,素养培育和情感塑造诸多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做法既开启乡村学生走向未来之门,也给乡村教育带来新的生机,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的一支教育力量,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留下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董路霞.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J].农村科学实验,2024,(18):187-189.
[2]张晓娟,张所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实施策略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4,41(05):99-104.
[3]吕洪斌.开放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23,(03):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