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
作者: 金伟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特别是在自学能力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小学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其思维过程的进展,更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一直是众多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困惑着。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从成功的方向去研究固然是最好的,可以得到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开展优质学习的一般方法,但是,如果从失败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优质思维?为什么学生始终是引而不发?以此来寻求正确引导的方法,应该也是种十分有效的途径。因此,下面选了在课堂中教师引而不发的案例,来探讨课堂中不时发生着的、老师自以为不错的、而学生始终难以呈现精彩生成的片段,并以此谋求启发。
一、案例及思考:哪种方法最好?
新课程倡导方法多样化,教学实践中,专家们通常会在算法多样的基础上强调算法的优化。一年级在上“9+7”这一内容时,鼓励学生多样计算,结果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各种有效算法,整理如下。
9+6=15 15+1=16 (因为前面学过9+6=15)
9+1=10 10+1=11 11+1=12....15+1=16 (计数方法)
10+7=17 9+7=16 (把9看成10,再减1)
9+1+6=16 (把6拆成1和5)
5+4+7=16 (把9拆成5和4)
有了这些具体的算法之后,进入优化算法环节。
师:同学们喜欢哪-种算法? (喜欢各种方法的都有)
师:我们举手统计一下,看看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同学比较多。(结果显示喜欢第四种的最少)
师:同学们想想,在计算的时候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因为老师想把学生引导到第四种算法上,所以,将“最喜欢”改成了“最简单”,但学生回答各种方法的都有)
对于这种情况,很是着急。下课之后,我一个劲思考为什么引导不到最简单的方法上来?课堂上已明显感觉自己不是在因势利导,而简直是在强人所难,原因在哪里?
后来请教别人并查阅资料,理性地加以分析,会发现对某算法是否优劣的比较,成人与儿童的观点是有区别的。成人更多地关注“从今后的发展来看,哪一种方法更具有发展性",而儿童对于方法优劣的判断是基于其能力和理解水平,即“从我学过的题目来看,哪种方法较好”。因此,在课堂中关于某算法的优劣判断,师生之间会产生距离。以前面的四种算法为例:老师之所以认为拆补的方法比较好,是因为这种方法在今后学习的简便运算中是最常用的。而学生不可能知道今后哪种方法用得更多些, 他们只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哪种方法更简单些。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么,教师在算法优化过程中,当学生所认为的最优算法并非教师所期望的方法时,教师就不必一定要将学生启发到说出期望方法为止,有时不妨接受学生的意见,然后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丰富,今天大家认为的好办法,将来也许会认为比较麻烦。比如第四种方法,现在大家认为不是很适宜的方法,也许将来会觉得很不错。这样,教师就不会为了某个一定要的结果进行番恼人的引导了。
二、一点体会
课堂中存在着许多未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引导,这是每个一线教师所不愿的。上述案例,只是于平常教学之中选取的,其典型性尚有待讨论,但它们所反映的事实却是真实的。那么,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在课堂中也许会始终存在这些无效的引导。因为有了它们,才有了教师思考的动力;但绝不能因为无效引导的必然存在而对之熟视无睹,而应尽可能地减少无效引导的发生,因为优质的课堂学习是以有效的师生互动为基础的。那么,如何减少课堂中的无效引导呢?
首先,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对于思考过程的预见性就会容易吻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接受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自己,要多思考“学生是这样想的,我该怎么办?”,而少想“ 学生你该怎么办?”。
其次,教师对所教学的知识必须深人了解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得提供的材料与所讨论的问题之间有必然性,让学生体会到思考能带来正确结果,而不是去琢磨教师可能需要什么答案。
再者,教师应该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中“无效引导”的认识,及时反思,分析诊断,从中找出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让学生享受优质的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