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策略探究
作者: 王亚鸿在语文教学领域,阅读教学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拓展和阅读量的积累。群文阅读的出现,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某一议题为核心,将多篇文本有机组合,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整合中提升阅读能力。课内阅读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主阵地,为学生奠定了阅读基础,而课外阅读则是对课内阅读的延伸与拓展,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丰富知识储备的重要渠道。
一、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重要性
课内阅读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篇幅的限制,学生接触到的文本数量和知识领域相对有限。通过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学生能够涉猎更为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如历史传记、科幻小说、科普文章等。以历史题材为例,在课内群文阅读中学习了几篇古代历史故事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书籍,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不同视角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魅力,拓宽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边界,构建更为丰富、完整的知识体系。
群文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等阅读思维能力。在课内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阅读方法和思维技巧,而课外阅读则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巩固的平台。通过将课内学到的对比阅读、批判性阅读等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学生能够对不同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课内学习了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后,学生在课外阅读小说时,能够运用所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不同小说中的人物,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
紧扣课内主题拓展,教师要依据课内群文阅读的主题,精心挑选与之紧密相关的课外阅读文本。如果课内开展的是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之美” 群文阅读,那么可以推荐《唐诗三百首详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籍,让学生在更广泛的古典诗词中感受意象的丰富内涵。
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存在差异。在选择课外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于阅读能力较强、兴趣较为广泛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经典文学名著的原著;而对于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则可以先推荐一些改编版的简易读物。
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准选择衔接文本、迁移课内阅读方法、开展课内外联动阅读活动以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打破课内外阅读的界限,为学生营造一个连贯、丰富、充满活力的阅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