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王璐瑶摘要:本文基于传统礼仪教育理论,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礼仪文化的价值与实践。通过分析其伦理规范,论证其对青少年价值认同的作用,并结合课堂观察指出教学存在情境创设不足、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研究旨在促进礼仪文化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知识记忆转向价值内化,助力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文化自觉。
关键词:传统礼仪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渗透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传统礼仪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历史教学培育文化认同、筑牢民族根基的重要载体。2022年新课标将"家国情怀"列为核心素养,突显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塑造中的地位。初中阶段正值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关键期,融入礼仪教育既能创设"以礼启智、以仪育德"的教学情境,更能从文化认同与社会价值双重维度夯实文化自信,助力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与精神文明发展
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意义
(1)社会意义: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蕴含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人际关系的智慧[1],具有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功能。其所倡导的尊老、诚信等价值观,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习惯与责任感。如,近年来兴起的成人礼仪式,让青少年在隆重而庄重的仪式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2],增强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保持民族认同感。
(2)教育意义:传统礼仪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不仅规范行为,还助力道德养成。其强调“知礼、行礼、习礼”的理念高度契合现代德育培养目标[3]。因此,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4]。
二、传统礼仪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传统礼仪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育人价值,但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1)教学现状:多数教师肯定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但因资源、课时紧张等,很少能在课堂中有效施行。校园师生冲突频发,反映出学生对“礼”的理解欠缺。同时,学生对教材中礼仪内容“印象不深”,说明当前教学方式未能有效加深其对文化的理解。
(2)现存问题:①知识与价值剥离:历史教学中,礼仪文化常停留于表层知识点,缺乏价值深挖。如"周礼"教学侧重分封制政治功能,忽视其规范行为、维系秩序的社会作用,致学生难以领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②情境创设与体验缺失:此外,课堂多以讲授为主,缺乏情境创设和体验式教学,图像、文物资源开发不足,一些礼仪场景未被有效利用,缺少实践活动,使学生难以在情境中深化理解。
三、传统礼仪在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初探
(一)方法的挖掘
(1)角色扮演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情境体验和角色扮演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示例】:①设计情境剧:如选取"冠礼""拜师礼"等典型礼仪,编写5-8分钟短剧本。②角色:每4-6人一组,设置司仪、观察员等角色。③仿制礼器:如竹简代替笏板,纸质冠冕等道具。④评价:从仪态规范、文化理解、团队协作三方面评分
(2)社区文化实践法:【示例】:①设计"礼仪文化基因库"项目:调查本地现存传统礼仪(如节庆、婚俗)。②田野调查:分组采访社区长者,记录仪式流程。③制作对比图谱:将调查结果与典籍记载进行可视化对比。④举办文化沙龙: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演示。文化记忆理论强调集体记忆的传承机制,社区参与符合杜威"做中学"教育理念,建立文化传承的现实支点。
(二)内容的挖掘
制度中的礼制分析:传统礼仪主要体现在古代典章制度中,通过分析具体制度,学生能深入理解礼仪在政治和外交等领域的价值。如:①政治礼仪:以“分封制”为例,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等级秩序的运行,使学生提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和历史分析能力。②人物行为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模式体现深层礼仪规范,可帮助学生理解礼仪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如:人际伦理:如“程门立雪”,北宋杨时与游酢拜访程颐时,恭立门外待师醒,风雪不动,体现尊师重道,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礼仪规范,增强文化认同与行为自觉。
四、传统礼仪在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一)主题:古今对话——我的成长仪式设计
(1)教学目标:①了解古代冠礼的流程及内涵。②设计现代成长仪式,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③感悟成长,增强文化认同与家庭情感。
(2)教学重难点:①重点:古代成人礼的意义与现代价值。②难点:传统礼仪元素的创新转化与应用。
(3)教学准备:教具:汉服图片、成人礼短视频、贴纸、等。
(4)教学过程。
(二)导入:穿越时空的成长礼
(1)情境创设:播放视频《古人的成人礼》,展示汉代冠礼场景。提问:“如果你穿越到古代参加成人礼,最想体验哪个环节?为什么?”
(2)实物展示:展示仿制“发笄”等道具,邀请学生触摸观察,引出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设计属于你们的成长仪式!”
(三)新课讲授
(1)环节:传统成人礼的“文化密码”。①知识卡片:冠礼三加:缁布冠→皮弁→爵弁。笄礼流程:梳头→加笄→取字→祭祖。②互答:“古代男子加冠、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几岁?这和我们现在的‘成人’年龄(18岁)有什么不同?”
(2)讨论:“如果让你设计一个仪式,你会保留哪些传统元素?增加哪些新内容?”
(四)活动:设计我的成长仪式
任务1:古今元素连连看。每组抽取“古代礼仪元素卡”与“现代生活卡”(如短视频、电子徽章、),讨论如何组合创新。
任务2:仪式设计。要求:含1个传统符号、1个现代创意,体现“成长”“感恩”“责任”任一主题。
(五)课后作业
制作《我的成长手册》:含设计的仪式方案、未来五年目标清单。
(六)总结反思
通过汉服、短视频对比古今成人礼内涵。学生融合祝辞、束发与传统,创新设计时间胶囊等现代仪式,制作《成长手册》联结责任目标,实现文化传承与成长教育的跨时空对话。
结语: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其传承关乎文化赓续与民族振兴。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礼仪,不仅可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更是培育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历史课堂应发挥文化传承主阵地作用,将礼仪精神转化为行为规范,培养具有文化底蕴与现代素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良才.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J]. 齐鲁学刊, 2000(4): 100-103.
[2]邓绍宏. 珍藏青春,见证成长[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6(10): 58.
[3]魏涛. “内外交养”之道——张载“知礼成性”说新探[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 21-25.
[4]金萧. 以劳模精神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J]. 智库时代, 2019(27): 29,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