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中语文教学的变革路径与人文坚守
作者: 范瑞雪摘要:人工智能(AI)技术的深度渗透正驱动教育领域发生深刻变革。面对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中语文教学亟需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转向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中心,构建“人文+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范式,是高中语文教学在能力培养、教学形态、评价体系及教师角色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的重要路径。强调在拥抱技术赋能的同时,必须坚守并深化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核,最终目标是培养既能驾驭智能工具、又能守护人文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人机协同 教学变革 人文精神
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对思维、情感与文化传承要求较高的人文学科来说,正形成结构性的冲击与重塑机遇。针对高中语文教育具有的语言、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等特点,当AI能够高效完成文本生成、信息检索、甚至初步的文学分析时,如何在AI时代重新定位语文教学的目标、创新教学模式、革新评价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并最终坚守语文教育的育人本质,成为亟待回应的时代命题。
一、能力培养的重构:从知识习得到素养内化
一是元认知与深度思维训练方面,AI可以成为思维训练的“陪练”而非替代。例如,推行“AI协作双轨阅读法”,结合电子文本的快速检索、信息筛选能力与纸质文本的深度沉思、圈点批注体验,培养学生在信息洪流中的筛选、整合与深度理解能力。南京外国语学校开设的“人机辩论课”,要求学生基于AI生成的论点进行反思、质疑和深化,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益尝试。二是数字人文素养培育方面,教学中应融入“算法解构”模块,引导学生分析推荐算法对个人阅读品味的影响,探讨网络文学的创作模式与文化现象。如追踪网络热词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意涵,或分析游戏主题曲的传播图谱,让学生直观感受技术分析的优势与局限。
二、教学形态的进化:走向智能增强与跨媒介融合
AI技术为创新教学场景、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了强大支持,推动课堂从单一形态走向多元、动态、智能增强。一是智能增强课堂体验方面,利用AR/VR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学描述转化为可感可触的体验。例如,通过AR扫描《阿房宫赋》文本,触发其三维建筑模型的动态重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等空间构造与视觉效果。成都七中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使用频率,并据此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是智能技术支持差异化教学的典型案例。二是跨媒介创作与表达方面,开设“多模态表达”工坊,鼓励学生将经典文本进行跨媒介转化。深圳中学学生制作的AI《兰亭集序》书法生成器,展示了技术与艺术融合创新的巨大潜力。
三、教师角色的转型:赋能者、引导者与设计者
AI时代,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资源的整合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以及人机协同的“指挥家”。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AI素养,理解其工作原理与局限,并学会有效运用。要教会学生如何与AI高效协作,能够提出精准、深入的问题,引导AI生成高质量内容上海建平中学语文组建立的教学场景提示词库是教师主动适应AI、提升应用能力的良好实践。
除此之外,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启发思考和价值引领。应设计“抗AI干扰”训练,例如在AI生成的文本赏析中故意植入逻辑谬误、事实错误或隐含偏见,要求学生辨识和修正。结合使用AI检测工具(如Turnitin)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态度。
四、 人文精神的坚守:数字时代的精神家园
技术越是发展,语文教育的人文底色越要鲜明。在追求效率和智能的同时,必须为学生守护一片深度阅读、独立思考和价值反思的精神家园。在信息碎片化、浅层化的冲击下,语文课堂应成为“慢阅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设立“慢阅读实验室”,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最佳阅读节奏,抵制信息焦虑。开展“文本细读马拉松”等活动。语文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的重任。教师应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AI生成内容中可能存在的价值观偏差或文化刻板印象。可以引导学生破除信息茧房,对抗算法陷阱,分析短视频平台等媒介如何通过算法塑造甚至扭曲历史认知、社会观念,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如武汉外国语学校建立的数字时代《论语》新解课程群,正是尝试在现代语境下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价值观的体现。
结语:人工智能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动力,它要求教师具备技术理解力、人文洞察力与教学设计力,能够在深刻理解AI能力边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人机协同的学习场景。最终的目标,不是要培养“AI专家”,而是要培养能够在智能时代游刃有余、内心丰盈的“完整的人”,这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挑战,更是其在新时代的使命与荣光。
参考文献:
[1]谭文淼.Ai时代高中语文老师该怎么做?[J].咱们的语文课,2025,(03).7
[2]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未来教育新形态[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4(1): 3-15.
[3]郑国民.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 37(1): 28-34.
[4]张秋玲.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重塑语文教学结构[J].语文钱塘潮,202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