荇菜
作者: 王蕾古偶爱情剧的黄金配角
荇菜的剧本大概三千年前就拿到了——古偶爱情剧。
阳光、沙洲、音乐、花海,还有一群衣食无忧的年轻男女。氛围感都拉满了,不谈一场恋爱说不过去。所以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就是谈恋爱的。
故事地点:周公管理的汉水流域,周南。
再过几天就该礿祭了。每年夏天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祖先。城外的一处小河边,照例又开始热闹起来。一湾安静的回水处,黄澄澄的荇菜花铺满了半个水面。从春末就开始了,一直到夏天结束——荇菜花能开很久。
绝大部分的荇菜花都是纯纯的金黄色。只有极少数,会在花心处涂一个小红圈,尤其招人。
城里那些未出嫁的女孩子们,纷纷提着竹篮,成群结队,一路说说笑笑来到这里,采祭祖用的荇菜。《周礼》上规定,祭祀祖先用的野菜,须由家中的年轻女子亲自去采。
这些少女们平时拘束惯了,难得有机会社交,刚好趁此机会,可以大胆放肆地嬉戏玩耍。
到了河边,只见她们伸手把裙子捞起,探脚下入水中。水与软泥挤过脚趾,滑溜溜的,每挪动一步,都会荡起水波漪漪。荇菜藤子浮在水面,有长有短,参差不齐。女孩子们挎着竹篮,顾着脚下,左一下右一下,“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去采身边的荇菜。遇到不好采的,还需要费力去扯,“左右芼之”。
不过,即便是扯,也要扯得娇俏可爱,身姿婀娜。因为,岸边不知何时多了一群“围观群众”。有些是河中女子的家长,不放心,到岸边来看着。更多的是翩翩少年郎,借机寻找自己未来的心上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下游不远处的沙洲上,传来“关关”的鸟叫声。原来是几个渔夫放了一群鱼鹰,正在欢快地抓鱼。
岸上的公子也没傻站着,有人带了乐器,姑娘在水里采荇菜时,他们就在岸上载歌载舞,吸引姑娘们的注意。
果然,人群当中,某位公子就看上了某位女子。当晚回去,做梦都梦到了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但话都没说上一句,姓甚名谁也不清楚,“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睡不着。所以,第二天,他又去了。幸好,她也来了。
她采了一会儿荇菜就停下了,上岸整理自己的鞋袜钗裙。他厚着脸皮,鼓起勇气过来和她搭话,聊聊彼此的爱好,谈谈喜欢的音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几天下来,渐渐也就熟络了。他们每天在河边弹弹琴、鼓鼓瑟,谈谈人生、谈谈理想。朋友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夕阳斜下,咏而归,直到礿祭结束。也许,过段时间,他的父母就要托媒人上门提亲了。
孔子一定也是个浪漫的人。《诗经》有三百零五首,他专门选了一篇关于恋爱的,放在第一首。
诗人徐志摩也是个浪漫的人,他在《再别康桥》里写道:“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看,荇菜不仅是诗经中夺得了头彩的爱情香草,还在康河里荡起了旷世情波,情长出了国际范儿。
荇菜到底是什么菜
几千年过去,诗中的姑娘小伙早已不在,但是荇菜,生生不息。那么,荇菜,这一古代的“玫瑰”,到底是什么菜呢?
荇菜又写作“莕菜”,睡菜科荇菜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本草纲目》记载,其因“叶颇似杏”而得名。各地对荇菜的称呼不同,李时珍说“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都蕴含着满满的诗意。
荇菜一般三月返青,叶子小巧别致,成熟后直径10厘米上下,上表面亮绿,下表面带紫,最明显的特征是,椭圆形的叶片上有一个楔形的缺口,缺口的基部直达圆心,其下面就是叶柄,形状如同心形。心形图案用来表达喜爱或爱情,这是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的传统,难怪荇菜的英文名称是“floating heart”——“漂浮的心”。中国的古人肯定不知道心形图案的寓意,但在用荇菜比喻爱上面,中西方却是相通的。
荇菜的花为伞形花序,五枚花瓣微微上翘,质地如绸,花姿清雅,花瓣边缘有加宽的“翅”,花瓣腹面则是密密的流苏状柔毛。嫩黄色的荇菜花婷婷立于绿叶碧波间,显得明媚、自在。
荇菜的叶片漂浮在水面上,根茎深深地扎在水下的泥土之中。从水中望去,一根根纤细的茎条一头连着水面的叶子,一头固定在水底,随着水流不停地摇曳,宛如牵着线的风筝。杜甫的《曲江对雨》中写道:“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唐代女诗人薛涛也在《菱荇沼》中描写:“水荇斜牵绿藻浮,柳丝和叶卧清流。”
荇菜不仅是水面的诗意点缀,更是水生态中的重要一环,有一定的净化水体的功效。荇菜茎秆粗壮,根系扎于底泥中,能大量吸收底泥中的氮、磷。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高级实验师王力功认为,荇菜一般生长在水体透明度较高的水域中,因此其存在往往能表明水体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湿地生态研究所所长安树青则证实,荇菜对生长环境的水质有极高的要求,被誉为“水的镜子”:“它们在污染不严重的水体生长,污染严重的水体则不容易生长。”此外,荇菜还可以通过根系的吸收和分泌物的吸附作用固定溶液中的镉,对含镉的污水有较高的净化能力,这是荇菜在镉胁迫下的防护机制之一,即在可耐受范围内,荇菜植株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应激性升高,使镉毒害造成的超氧化物自由基大量生成与清除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有效抑制膜脂过氧化物的形成。因此,荇菜又有“除镉小能手”之称。
荇菜原产中国,分布广泛,从温带的欧洲到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地区都有它的踪迹。
荇菜在古代是祭祀用品,地位极高,西汉《毛诗正义》中记载“后妃采荇,诸侯夫人采蘩,大夫妻采苹藻”。古人喜欢逐水而居,荇菜是水生植物,常见、分布广、易生长又能充饥果腹。还有人认为,荇菜的繁殖能力强,契合了古人生殖崇拜的思想。种种原因,让荇菜成了《诗经》“第一草”。
别有风味的餐桌美食
荇菜的茎、叶柔嫩多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有机酸。从历代本草对荇菜药用的记载看,荇菜还是一味味辛、性寒,无毒的中药,主要用于感冒发热无汗、麻疹透发不畅、荨麻疹、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因其性寒,脾胃虚寒者及腹泻患者不建议食用。
自《诗经》后,各代有很多采集和食用荇菜的诗文。如三国时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书中对“参差荇菜”做了详细描述,其称:“荇,一名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煮其白茎,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唐本草》中记载:“荇菜生水中,叶如青而茎涩,根甚长,江南人多食之。”后代诗人也有“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露香菰米熟,烟暖荇丝肥”“一轩正在碧湖傍,莲子枯时荇菜香”“荷梗白玉香,荇菜青丝脆”等描述。所谓“青丝”就是荇菜的长丝状叶柄。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家书中曾提及:“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女争吵。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于贫家而言,荇叶平常易得,煮食有野蔬清味,佐麦粥及锅饼,已是饭桌上的至味。
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在《救荒本草》中也提到了“荇丝菜”,吃法是“采嫩茎炸熟,油盐调食”——想想好笑,都救荒了,还用油来炸,只有皇帝的儿子才写得出来。不过那个时候水焯也叫“炸”。荇菜纤维较粗,油炸或者开水焯过,用高温破坏它的粗纤维,从烹饪科学上讲是合理的。明人陈继儒《岩栖幽事》中记载:“吾乡荇菜,烂煮之,其味如蜜,名曰荇酥。”也是说荇菜需要长时间的“烂煮”,破坏它的纤维结构。
现代人虽早已不缺乏鲜嫩可食的各色蔬菜,但一些水乡仍有采食荇菜的习惯。比如在安徽当涂,荇菜被称为“荇丝根”“龙须菜”,挖取其白根后,一般是用草木青灰浸揉,不仅可去涩,还能有效地去除根茎上的水锈。择洗干净后,用淘米水再浸洗下,然后焯水、切断,加盐、糖和醋凉拌即可,吃起来清嫩甜美、清香可口。
荇菜花可用来煮粥。选荇菜花30朵、粳米100克、绿豆适量,准备少量白糖。把绿豆洗净,温水浸泡两小时;粳米淘洗净;荇菜花去梗,去花柄和杂质,花瓣洗净。绿豆放入锅内,加水煮至豆开花时,下入粳米,加适量水,用旺火煮沸,转用慢火熬煮绿豆和米熟烂时,加入荇菜花,翻拌几下,加入白糖调味即可食用。粥糯而味甜,花香而爽口,绿豆酥烂,可清热解毒、解暑止渴,用于消肿降脂、祛热毒等。
也可以制作荇菜小炒。荇菜择洗干净,猪腱子肉切丝后用淀粉勾芡——可以用山芋粉勾芡,这样炒出来更嫩滑。肉丝里放适量食盐、味精,搅拌均匀,再洒入少许料酒,化开淀粉。蒜切片,再来一只薄皮辣椒,切丝。荇菜焯水,切小段。锅烧热,剜一勺猪油下锅,蒜末、辣椒下锅爆一下。肉丝下锅炒至变白后再继续翻炒一会儿,至肉丝熟透,滤油铲出。锅里的底油继续加热,倒荇菜下锅,火烧至最旺,快速翻炒。大约炒个20秒,就可以调味,准备起锅了。最后倒入已过油的肉丝,混合、翻匀,盛出。这就是盛行安徽桐城一带的荇菜小炒。这种做法,荇菜口感清香脆嫩,有微弱的嚼感弹性。
千年前,《诗经》里的那丝河边采摘荇菜的女子,采得荇菜是入厨烹食,还是熬煮汤药,已无从知晓。但或许更令人神往的,是那丝丝缕缕的荇藻在水中飘荡,在风中自由摇曳,错落有致,将女子的心事和情怀抖落在诗人的字里行间,成为千年绝唱。这种感觉就像生于水中的荇菜,被诗人寄托了太多美好的想象,诠释着固有的清澈初心和处世之道,留给后人一个无比广阔而深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