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治疗有优势
作者: 黎雾峰中医视角下的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逐渐减退,无法有效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导致体内环境失衡的一种疾病状态。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肾脏轻微损伤到功能完全丧失,可能需数年甚至数十年。慢性肾衰竭不仅会导致患者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的堆积,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高血压、贫血、电解质紊乱、心血管疾病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主要涉及肾、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以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为主要特点。究其病因有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宜、情志不遂、外邪侵袭、劳倦过度等。
1.禀赋不足。先天禀赋薄弱,肾脏素虚,肾精亏虚,肾气不足,肾脏的生理功能低下,对外界邪气的抵抗力较弱,易受外邪侵袭,或因劳累、饮食不节等因素诱发疾病。
2.饮食失宜。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生冷油腻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生,湿浊内蕴,日久化热,湿热下注,损伤肾络;或者饮食中蛋白质摄入过多,超过肾脏的代谢负荷,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肾脏功能受损。此外,长期饮酒也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影响肾脏的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
3.情志不遂。长期情志抑郁、恼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淤,气血运行不畅,肾脏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同时肝郁克脾,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生,湿浊淤血相互交阻,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4 .外邪侵袭。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若未能及时表散,邪气入里,久稽不去,损伤肾脏。尤其是反复的外感风热之邪,易致热毒蕴结,灼伤肾阴,使肾脏功能逐渐衰退。
5.劳倦过度。房劳过度,耗伤肾精,使肾脏精亏气耗;或长期过度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损伤正气,气血亏虚,肾脏失养,均易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衰竭。
中医诊断方法多样
1.望诊。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舌象等,面色晦暗提示肾虚或淤血;眼睑浮肿、下肢水肿等可见于水湿内停;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常为脾虚湿盛之象;舌红少苔,可能是肝肾阴虚;舌紫暗或有淤斑、淤点,则提示淤血内阻;舌苔黄腻,多为湿热之征。
2. 闻诊。听患者的声音、气息,嗅其口气、体味等。语声低微、少气懒言,多属气虚;口气秽臭,可能是湿浊中阻,浊气上逆;呼吸喘促、气息微弱,可能与肾脏功能衰竭导致的水饮凌心、心肺功能受损有关。
3.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发生时间、伴随症状、饮食、睡眠、二便情况及既往的治疗经过等。了解患者有无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口干咽燥、头晕耳鸣、水肿、恶心呕吐、尿量多少、尿色如何等。
4. 切诊。通过切脉来判断脉象的变化,脉沉细无力,常见于脾肾气虚;脉细数,多为肝肾阴虚;脉沉迟,可能是脾肾阳虚;脉弦滑或滑数,提示有湿浊或湿热之象;脉涩,多为淤血阻滞。同时,还可以通过触诊腹部,了解肾脏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情况,辅助诊断疾病。
辨证施治是关键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属于“水肿”“癃闭”“关格”等范畴,其基本病机是脾肾衰败、正虚邪实、寒热错杂、升降失常。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辨证施治,达到调补脾肾、扶正祛邪的目的。常用的治疗与预防方法有中药内服治疗、中药灌肠疗法、针灸疗法、拔罐疗法、生活方式调理等。
1.中药内服。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精准用药,以达到调理脏腑功能、促进肾脏修复和再生的目的。如:脾肾气虚证患者常表现为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口淡不渴。治疗可选用六君子汤加减;脾肾阳虚证患者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治疗可用温补脾肾之法,金匮肾气丸合实脾饮加减;肝肾阴虚证患者常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治疗可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2.中药灌肠。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一种特色疗法,通过直肠给药,将中药直接送达病灶,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灌肠药物有大黄、牡蛎、蒲公英、附子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增减药方,一般每日1~2次。
3.针灸疗法。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选取与肾脏相关的经络穴位以及调节全身气血阴阳的穴位。常用穴位包括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等,这些穴位能够调节气血,缓解因湿热蕴结所致的浮肿、尿少色赤等症状。
4.拔罐疗法。通过罐内负压吸附于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运行。可遵医嘱将罐子放置于特定腧穴上,每次留置一定时间,注意控制负压强度和时间,避免损伤皮肤。
2.生活方式调理。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食物具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各有其功效。在日常饮食中,应保持五味的均衡摄入,避免过度偏好某一种味道。建议遵循低蛋白、低脂肪、低磷、低盐的四低饮食原则,增加易消化食物比例,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桑葚蜜膏、山药米枣粥等,根据患者症状选择适合的食物进行调养。
作息调理: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肾脏的修复和再生,降低慢性肾衰竭的风险。中医认为,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胆经和肝经当令之时,此时人体应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以促进肝脏的解毒和肾脏的藏精功能。因此,建议每天晚上10点前上床睡觉,早上6~7点起床,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提高肾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适合预防慢性肾衰竭的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但需注意,运动调理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如有不适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停止。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恐惧和焦虑会使肾气不固,出现腰膝酸软、遗精、早泄等症状。因此,要学会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通过听音乐、看电影、旅游、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避免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