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僵局”: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训练
作者: 王海霞运动康复:分阶段逐步推进
运动康复是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可划分为三个关键时期。
早期卧床期:在脑梗死发病的早期,患者通常需要卧床休息。这一阶段,家庭成员或护士的推拿按摩和被动运动至关重要。由于瘫痪肢体血液循环不畅,推拿按摩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维持正常的肌肉张力。被动运动则涵盖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大、小关节活动,有助于防止关节僵硬,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轻微活动期:当病情稳定后,患者进入轻微活动期。此时,床上训练成为主要手段,包括翻身、躺坐转换、平衡三级训练等。进一步可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肩、踝等关节搭桥训练以及抗痉挛训练。这些训练不仅能增强肌肉强度,还能为站立和行走做好准备。有能力的患者还可在家属或看护人员协助下,坐在凳子上进行踢腿、伸膝、扶物站立等动作练习,提升关节灵活性与稳定性。
整体活动期:当患者身体状况进一步改善,可进入整体活动期,进行全身活动训练。步行训练需在患侧负荷能力较好的情况下开展,患者先借助双上肢支撑床沿或周边固定物体,进行双膝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向上顶及足尖不离地的踏步运动。随着训练深入,逐步过渡到自主步行,直至恢复正常步态。同时,生活能力训练也不容忽视。初期以被动训练为主,如进食、漱口、换衣、走路等;病情改善、肌肉力量增强后,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如自己吃饭、洗漱、穿衣等,最终实现部分或完全自理。上肢功能恢复对脑梗死患者意义重大,通过练习双手灵活性与协调能力,可完成梳头、穿衣、解扣子、敲键盘、写字、洗脸等动作,还可进行打乒乓球、拍皮球等运动,进一步增强上肢功能。
语言功能重建:多维度提升能力
重度脑梗死患者常伴有严重语言功能障碍。在症状得到控制后,早期进行语言训练十分必要。训练可从简单单词、句子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句子或会话。例如,先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单词训练,如吃饭时教患者说出“米饭”“青菜”等词语,再逐步进行语句训练,如“我要吃米饭”。通过不断练习及与家庭成员沟通,患者语言功能将得到明显改善。
认知训练:激活大脑潜能
脑梗死还会引起患者注意力、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损害,因此认知功能恢复同样重要。通过解谜游戏、数学运算等方法,可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适当进行语言刺激,如询问生活问题、进行简单计算等,也能改善认知功能。
需要注意,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过程,需结合多种康复训练方法。患者需积极参与康复训练,配合合理饮食、生活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同时,患者要定期接受营养状况评估,包括体重、体质指数、生化指标等,根据结果调整康复及营养方案,确保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