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防湿邪上身
作者: 高莉蓉 张华春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为万恶之源,无孔不入,生性黏腻,且易与其他邪气共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在天为湿,在地为土……湿伤肉,风胜湿……”可见,湿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人体自身也会产生湿气,且与风邪相关,易对肌肉四肢造成影响。依据《黄帝内经》的表述,湿气主要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风湿、寒湿、湿热、痰湿。
风湿 《素问·风论》有言:“风为百病之长。”风湿相互交织,联系紧密。中医视湿为阴邪,具凝重下行特性,湿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阴性症状。但当湿与风结合时,疾病性质会改变,出现病情不稳定和症状波动。因此,治疗时需同时疏风和除湿,以彻底驱除湿邪,恢复健康。
寒湿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这表明寒邪也属于阴邪,与湿虽同属阴邪,但并不会相互排斥。若寒与湿交织,身体的重拙感会更加明显,且会因寒而导致冷痛的情况。此时,若单纯进行祛湿处理,效果不佳。治疗应以温阳散寒为基础,再用苦温燥湿之品,方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湿热 《素问·生气通天论》还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驰长为痿。”这句话不仅说明了湿邪入侵的症状,也阐述了湿与热共同侵犯人体的表现。后代医学家将湿热状态形象比喻为“湿热相煎,如油裹面”,以此强调其治疗上的难度。在治疗湿热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辛温药物以祛湿,寒凉药物以清热。这两种治疗手段在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从而使得治疗过程充满挑战。
痰湿 《黄帝内经》认为,先天禀赋是导致痰湿体质的重要原因,有些人天生就容易形成痰湿,这与遗传背景密切相关。痰湿体质的人,往往表现为体形肥胖、腹部松软、容易疲劳、面色晦暗、舌苔厚腻等症状。此外,痰湿还可能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调理湿气、改善体质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出现4个症状说明湿气缠身
身体湿气重的表现多种多样,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舌苔厚腻 观察舌苔是中医诊断湿气过盛的重要方法之一。湿气重者,舌体往往较为肥大,边缘可见明显的齿痕,舌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类似苔藓的物质。
食欲差 体内湿气过盛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当其功能减弱时,便会导致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甚至出现厌食的情况。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营养的摄入,还可能导致体质下降,进一步加重湿气症状。
精神状态差 湿气重的人常常感到胸闷不适,频繁叹息,全身乏力,对任何活动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头昏脑涨的症状,记忆力也会有所减退。这些表现不仅影响个人的精神状态,还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排便异常 湿气重还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和排泄功能,导致排便异常。患者常会出现大便溏稀或便秘的情况,大便时感觉黏滞不爽,难以一次性排净。
中医适宜技术,让湿气无影踪
中医在调理湿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针对湿气问题的常见中医适宜技术。
艾灸 《灵枢?官能》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这句话表明,针刺难以治疗的病症,往往可以通过艾灸来进行调理。艾灸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局部皮肤和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起到驱寒祛湿、温经散寒的功效。针对不同类型的湿邪,艾灸的穴位选择也有所不同。例如,风湿体质者可选择风门、肺俞等穴位;寒湿体质者可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湿热体质者可考虑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痰湿体质者则可考虑丰隆、脾俞等穴位。操作时,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皮肤上方3~5厘米处,以感觉温热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热而不烫才能更好地发挥艾灸的效果,必要时可在艾绒上配合姜或蒜作为辅助介质,增强疗效。在艾灸前,应尽量避免空腹,以防产生不良反应。
刮痧 《素问·痹论》指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脏……散于胸腹。”这表明卫气不固和营卫不和与湿气重密切相关,而刮痧正是治疗湿气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体内湿气重的患者,刮痧有助于排除体内湿邪,缓解因湿气过重导致的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等症状。进行刮痧时,通常使用牛角刮痧板,配合刮痧油,在背部、颈部、四肢等部位进行刮拭,每次刮痧时间不超过30分钟。风湿体质者可重点刮拭风池、肩井等穴位;寒湿体质者可刮拭大椎、命门等穴位;湿热体质者可刮拭曲池、合谷等穴位;痰湿体质者则可刮拭丰隆、中脘等穴位。刮痧后,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的斑点,这是气血运行得到改善的正常现象。但需注意,刮痧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当操作导致的皮肤损伤或其他不良反应。
穴位敷贴 《灵枢·海论》有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穴位敷贴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将药物直接贴敷于人体特定穴位上,利用药物的渗透作用和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对湿气重的问题,中医常用具有温阳利湿、健脾化湿功效的中药,如苍术、白术、茯苓等,研磨成粉末后与适量的姜汁或醋调和,制成药饼,贴敷于相应的穴位,每次敷贴时间4~6小时。例如,风湿体质者可选择风市、阳陵泉等穴位;寒湿体质者可选用脾俞、胃俞等穴位;湿热体质者可贴敷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痰湿体质者则可选择足三里、天枢等穴位。
中药泡洗 《素问·厥论》认为:“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这说明湿气与足部密切相关,通过足部的保养可以达到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的效果。进行中药泡洗时,通常会选用具有温阳利湿、活血化淤功效的中药,如艾叶、桂枝、川芎等,煎煮取液放至40℃左右,将足部浸泡在药液中20~30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除湿气。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湿邪,中药泡洗的药物选择也有所不同。例如,风湿体质者可加入独活、秦艽等药物;寒湿体质者可加入干姜、肉桂等;湿热体质者可加入黄柏、苦参等;痰湿体质者则可选用半夏、陈皮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传统中医疗法,中医还推荐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等方式来辅助祛湿。饮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冬瓜等。通过中医的多种适宜技术和综合调理方法,我们可以有效改善体内湿气过重的状况,及时排出体内寒湿,享受轻松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