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破解颈椎病难题的东方智慧
作者: 刘平平内外因交织的病理机制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衰老、肝肾亏虚、气滞血淤。人至中年,肝血肾精渐衰,精气不充,气血失养,导致颈椎畸形、增生,引发颈椎病。气滞血淤亦是重要因素,颈椎异常增生导致颈部周围软组织炎症、肿胀、纤维化,局部肌肉痉挛,阻碍血液循环,形成血淤阻络。
外在因素则包括风寒湿邪侵袭、外伤劳损等。长期姿势不良、低头学习或工作时间过长、枕头高低不当,均可能损伤颈椎经络,导致气滞血淤,进而引发颈椎病。
多维度治疗策略
中医康复技术针对颈椎病的病因病机,采用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综合手段,多能取得理想疗效。
针灸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头晕头痛、颈椎僵硬、活动受限、上肢麻木等颈椎病症状。治疗方法包括温针、火针、针刀、热敏灸、雷火灸等。穴位的选取基于5种思路:(1)本经配穴,即选取病变经脉上的穴位,如风池、天柱等;(3)上下配穴,如上肢合谷穴与下肢足三里穴配伍;(3)表里经配穴,如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配穴;(4)前后配穴,如颈部穴位与背部穴位配伍;(5)左右配穴,如双侧风池穴配伍。
配穴原则包括:(1)以痛为腧,选择局部或病变部位的压痛处进行针刺或灸治,见效迅速;(2)手足颈同名经配穴,即根据“同气相通”学说,选取颈、手、足同名经上的腧穴;(3)颈椎病虽表现为局部症状,但与人体各脏器、经脉相关,需辨证选穴;(4)急性发作时,近端不宜取穴,可远端取穴,如肘部下方的穴位。
推拿 中医推拿通过揉、拿、滚、点按、扳等手法,缓解颈椎病症状。揉法主要是利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取颈椎压痛处进行环旋按揉,促进血液循环,疏解紧张肌肉。拿法是用手指对颈部肌肉进行提捏,改善肌肉僵硬,力度需循序渐进。滚法则采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背侧,作用于颈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紧绷肌肉。点按法是针对颈部穴位,如大椎穴、风池穴和天柱穴,适用于头晕头痛、上肢麻木患者。扳法必须由专业医生操作,对患者进行颈部侧曲扳动或旋转,以纠正其颈椎关节错位。
运动疗法 中医认为,适量锻炼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提高颈椎灵活性。运动建议包括:(1)头颈部活动,如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可减轻颈部疲劳,增强肌肉强度;(2)颈后部肌肉等长收缩抗阻训练,如双手五指交叉放在枕后,头后仰对抗,能提高颈部后侧肌群肌力;(3)有氧运动,如游泳,尤其是蛙泳的换气姿势,可舒展背部肌肉,每周2~3次,有助于颈椎健康。需要注意,锻炼强度要适宜,一般以锻炼后颈后肌肉有轻微酸胀感为宜。颈椎病患者应多抬头,避免长时间低头,让颈椎后肌肉得到充分休息。
中医康复技术对颈椎病有显著疗效,但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盲目操作对颈椎造成伤害。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