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健康,才能长健康
作者: 肖鹏浩肠道:人体的“第二大脑”
肠道,作为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蜿蜒曲折地贯穿于腹部。其结构复杂且精妙,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每部分均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在消化过程中,肠道负责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以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内壁的绒毛和微绒毛显著增加了吸收面积,使得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等营养素能够高效地透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同时,肠道还负责排泄废物,将消化过程中无法吸收的残渣转化为粪便,并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在长约7~8米的肠道内,寄居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即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良好的肠道菌群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它们参与维生素的合成,如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有助于人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此外,这些微生物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刺激免疫细胞来提高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健康的肠道菌群还能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生风险,如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然而,一旦菌群失衡,有害菌增多而有益菌减少,就可能导致腹泻、便秘、肠炎等肠道问题,甚至影响全身健康。
临床最常见4种肠道疾病
了解了肠道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再来看看常见的肠道疾病及其成因。
感染 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肠道炎症,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均可成为致病因素。这些病原体侵入肠道后,破坏正常的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重者则可能伴有高热、脱水甚至败血症。病原体通常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传播,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更易受到侵袭。此外,食用未煮熟的食物、生食海鲜等不良饮食习惯也是诱发因素。
炎症性疾病 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组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疾病。这些疾病不仅会导致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还可能引发营养不良、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影响大肠黏膜,而克罗恩病则可能侵犯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一段消化道。其成因复杂,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环境因素(如吸烟、饮食、感染)共同推动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功能性障碍 肠道功能性障碍(如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便秘)以肠道功能异常为特征,虽不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而功能性便秘患者则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精神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和肠道菌群失衡是主要诱因,饮食不当(如缺乏膳食纤维、饮水不足)也可能加重症状。
肿瘤 肠道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其中直肠癌和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这些疾病早期症状隐匿,可能无明显不适,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诊断通常依赖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高脂饮食、缺乏运动是主要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显著提高了发病率。此外,年龄、慢性炎症、肠道菌群失衡等也可能促进肿瘤的发生。
维护肠道健康的四重保障
肠道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石。通过下列四重保障,我们不仅能预防肠道疾病,更能提升生活质量。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是肠道健康的“守护者”,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中。其独特的水溶性或非水溶性结构,既能增加粪便体积、软化质地,促进肠道蠕动,又能吸附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少毒素滞留。例如,燕麦中的β-葡聚糖可形成凝胶状物质,延缓糖分吸收;芹菜中的纤维素则通过机械刺激,加速肠道排空。除了膳食纤维,肠道菌群的平衡同样依赖特定的营养支持。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通过竞争性抑制有害菌、分泌抗菌物质,维持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而益生元(如菊粉、低聚果糖)作为益生菌的“食物”,可促进其增殖。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富含活性益生菌,香蕉、大蒜等则含有天然益生元。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搭配发酵食品与高纤维蔬果,形成“菌群-膳食”协同作用。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研究显示,连续熬夜7天可致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30%,有害菌比例显著升高。建议每日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夜间进食,为肠道创造稳定的修复环境。运动,则可通过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加速食物通过时间。研究发现,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使肠道传输时间缩短20%,便秘发生率降低40%。需注意,避免餐后立即剧烈运动,以防消化不良。
保持良好心态 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是因为其神经元数量与脊髓相当。焦虑、抑郁等情绪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抑制肠道免疫功能。冥想、正念训练等心理干预可降低应激激素水平,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SCFA)产生。SCFA不仅能调节肠道pH值,抑制有害菌生长,还可通过肠-脑轴传递信号,改善情绪状态。建议每日进行10~15分钟深呼吸或瑜伽练习。
定期体检 肠镜可直观观察结直肠黏膜,发现早期腺瘤、息肉等癌前病变。研究证实,定期肠镜检查可使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53%。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提前至35岁。对于嫌肠镜检查麻烦的人,粪便检测等非侵入性检查为肠道健康提供了“初筛方案”。粪便潜血试验(FOBT)可检测微量出血,粪便DNA检测(FITDNA)可识别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突变。这些检查无创、便捷,适合大规模筛查。若结果阳性,需及时进行肠镜确诊。
维护肠道健康,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马拉松”,而非一蹴而就的冲刺。不妨从明天开始,尝试在早餐中加入一勺燕麦麸皮,午休时进行五分钟正念呼吸,晚餐后与家人散步聊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实则是构建肠道健康防线的“基石工程”。当我们将健康管理融入生活的每个细节,肠道自会以更充沛的活力回馈身体,让生命之树在健康土壤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