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体液如何传播疾病
作者: 李芳痰:呼吸道病菌的“载体”
痰是人体呼吸道产生的一种分泌物,正常情况下,它有助于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和清洁,黏附吸入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有害微生物侵入呼吸道深处。然而,当人体感染某些病菌时,痰就会成为病菌的“藏身之所”和传播媒介。
常见病菌:许多呼吸道传染病的病菌都能在痰中存活并传播。例如,结核分枝杆菌,它是引发结核病的元凶。结核病患者在咳嗽、咳痰时,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流感病毒也是痰液传播的常客。流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患者的痰液中含有大量的流感病毒。尤其是在流感高发季节,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商场等,一个流感患者的一口痰,可能就会引发一场小规模的流感疫情。
传播链:痰中的病菌传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这一途径。当患者咳嗽、咳痰或者大声说话时,会产生飞沫。这些飞沫中携带着病菌,它们可以在空气中短暂悬浮,近距离接触的人很容易吸入这些含有病菌的飞沫,从而被感染。而且,一些飞沫可能会沉降在周围的物体表面,如桌椅、门把手等,其他人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体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也可能会导致病菌进入体内而被感染。
防治要点:对于患者而言,养成良好的咳痰习惯至关重要。在公共场所,应尽量避免随地吐痰;如果有痰,应吐在纸巾中,并将纸巾妥善处理。同时,患者应积极接受治疗,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以减少痰液中的病菌数量,降低传染性。此外,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飞沫直接传播给他人。对于健康人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痰传播病菌的关键。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以及咳嗽、打喷嚏后。洗手时应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认真清洗双手的各个部位,包括手心、手背、手指缝、指甲等,去除手上可能沾染的病菌。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也能有效减少病菌的传播。
粪便:肠道病菌的“大本营”
粪便中含有大量从人体消化系统排出的物质,其中不乏各种病菌、寄生虫卵等病原体,它们在肠道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常见病菌与寄生虫:霍乱弧菌是引发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患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霍乱弧菌。一旦感染,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腹泻、呕吐,短时间内可导致大量脱水、电解质紊乱,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志贺氏菌则是导致细菌性痢疾的罪魁祸首。志贺氏菌感染人体后,会引起肠道炎症,患者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传播链:粪便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卵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了水源,如河流、湖泊、井水等,人们饮用这些被污染的水后,就会感染病菌或寄生虫。被粪便污染的食物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用未经处理的粪便施肥的蔬菜,如果清洗不彻底,食用后就可能被感染。此外,一些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如饭前便后不洗手,也会使病菌经手口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防治措施:(1)水源管理。要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确保水源不受粪便污染。对于公共供水系统,要进行严格的水质监测和净化处理,如采用沉淀、过滤、消毒等方法,杀灭水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卵。(2)个人卫生管理。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清洗双手,去除手上可能沾染的病菌和虫卵。在食品卫生方面,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不受粪便污染。此外,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