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小石子”引发“大动静”

作者: 任青

耳石症是什么?难道耳朵里真有石头?

我们的耳朵里确实存在一种特殊的“石头”——附着在内耳椭圆囊斑上的碳酸钙结晶。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耳石会牢牢地待在椭圆囊斑上,维持着我们的平衡感。然而,一旦耳石脱落并进入半规管,平衡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这就是耳石症。

耳石症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眩晕。这种眩晕并非普通的头晕,而是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仿佛被卷入了一个疯狂的漩涡。眩晕通常在改变头位时突然发作,如晚上睡觉翻身、早晨起床时,甚至在低头或抬头时也可能出现。患者会感觉周围环境在旋转,甚至难以站立,走路不稳,东倒西歪,仿佛醉酒一般;同时伴有恶心感,严重时甚至会呕吐。

那“耳石”为什么会跑到半规管中呢?一是年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器官在慢慢老化,内耳的结构也不例外,也会出现一些变化,耳石就更容易脱落。二是如果脑袋不小心受到撞击,也可能会导致耳石脱落。三是一些内耳疾病来捣乱,比如梅尼埃病、中耳炎等,会扰乱内耳的正常秩序,使得耳石更容易脱落。

“耳石”这么小,我们又如何判断它是否跑到了半规管中呢?医生会询问患者眩晕是怎么发作的、有没有什么诱因、眩晕的持续时间和频率等。真正能够揪出耳石症这个“捣蛋鬼”的方法是耳石复位试验: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医生通过一些特定的头位变换操作,来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眼震和眩晕的情况。如果出现,那大概率就是耳石症了。

目前,临床治疗耳石症,主要采用手法复位,比如Epley法、Semont法等,通过巧妙地转动患者的头部,利用重力的作用让耳石顺着半规管慢慢地回到它们原来的“家”(椭圆囊斑)。一般来说,经过几次成功的复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在耳石复位治疗的同时,还可以使用一些辅助药物,如抗眩晕药、止吐药等,用来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此外,一些简单的平衡训练,比如闭目站立、走直线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平衡功能,重新稳稳当当地走路。

为了预防耳石症来捣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保护头部:在进行一些可能有危险的活动时,比如骑车、运动等,一定要记得戴上头盔,这样能减少头部受伤的风险,从而降低耳石症的发病概率。

2.预防内耳疾病:保持耳部的清洁卫生,避免耳朵进水引发中耳炎。如果有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也要及时治疗,这些疾病可能会通过咽鼓管蔓延到内耳,引发内耳疾病。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等,有助于维持内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这样身体各器官才能正常运转,耳朵也不例外。

总之,耳石症虽然可能导致短暂的眩晕和不适,但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多数患者可迅速康复。关键在于:眩晕发作时,切勿自行服药或拖延,应尽快前往耳鼻喉科就诊;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复位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监测耳石是否再次脱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