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设置显匠心,悬念营造扣心弦
作者: 顾志文在名著名篇中,伏笔和悬念的运用是作家匠心独运的体现。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伏笔和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学们在阅读中会不断产生猜测和期待,从而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伏笔设置有技巧,悬念营造须合理
伏笔设置,指在文章中预先埋下线索或暗示,起到为后续情节发展做铺垫和暗示故事结局的作用。悬念营造,指作者通过制造紧张、悬疑的氛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好奇心。
伏笔的设置需要做到巧妙而自然。好的伏笔,既能引导读者对故事发展进行思考,又不会过于明显生硬,否则会破坏故事的悬念效果。例如《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作家柯南·道尔常使用伏笔和线索来暗示案件真相——《恐怖谷》中,福尔摩斯被邀请调查道格拉斯先生命案,他通过一间房间的不对称构造、庄园护城河中打捞上来的包裹等细节,确定死者另有其人,为最终犯罪嫌疑人的揭示做了铺垫。伏笔尽在细节中,这种伏笔的设置既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又起到了营造悬念的效果。
此外,悬念的营造也需要有技巧和方法。好的悬念必须是引人入胜的,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反应。作者可以通过设置谜题或疑惑、暗示危险、制造紧张情绪等手段来营造悬念氛围。同时,悬念也应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否则会削弱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伏笔和悬念的结合,能够创造出更加复杂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伏笔为读者提供一些关键信息,悬念则让读者保持持续的关注和阅读兴趣。做到将伏笔与悬念相配合,需要同学们多向名著名篇学习,多阅读,多练笔,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叙事技巧。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很多精彩的伏笔设置和悬念营造,使得整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美妙天地。
首先,伏笔设置巧妙。如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就曾说出“天下英雄谁敌手”的话语,暗示他与东吴联手抗曹的不凡志向;曹操在华容道上设下信义陷阱是为引诱关羽上钩,从而达到自身目的,这个伏笔就是曹操的布局,他为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扭转不利局面,看好关羽的义气和忠诚想要为己所用。因此,曹操在华容道上的诸多安排是故意让关羽看到自己被追杀,并希望关羽出手相救以报昔日恩情。关羽会因义气驱使而选择帮曹操脱险。这个伏笔同时也突出了曹操与刘备之间复杂的关系,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悬念扣人心弦。《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都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悬念营造和情节转折点,如关羽千里走单骑、诸葛亮三气周瑜等。悬念营造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还引导读者一直猜测下去,直到结局揭晓才恍然大悟。
看似闲笔实不闲,悬而未解生期待
就伏笔而言,提供的线索常常是隐含的,需要读者认真阅读来发现和理解。伏笔设置往往是作者在文中设置一个不直接明示但暗示后文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重要线索,常藏在看似无关紧要的“闲笔”里。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就有很多巧妙的伏笔铺设和悬念营造。
如邻居老画家贝尔曼以他的“杰作”——一片假藤叶挽救了琼西。躺在病床上的琼西直到贝尔曼死后才得知“假藤叶”的真相,绝大部分读者也是与琼西同步知晓这背后的故事。“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在那个风雨之夜到来之前,只剩下四片叶子苟延残喘”“琼西居室窗户窄小,离对面房屋的墙壁有二十英尺远”,这些不经意的“闲笔”铺陈都成了巧妙的伏笔铺设,增强了贝尔曼画藤叶、琼西将假藤叶当真的合理性。
再如,在小说中,贝尔曼想画一幅杰作的话多次被提及,似乎预示着他在未来会创作出一幅杰作。这也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让读者对贝尔曼的能力和作品的期待逐渐升温。作者写到,贝尔曼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他自视清高,现实却让他屡屡碰壁,生活极度贫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要问,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头儿,究竟能否创作出杰作?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杰作呢?这种疑问和期待同时形成了一种悬念,不断刺激着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种悬念和期待,贯穿了整个小说,最终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和才华诠释了一幅杰作的价值和意义,也让读者看到了艺术家的不朽和伟大。
前方伏笔藏不露,后面连续去照应
名著名篇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巧妙地设置伏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路探索。当读者在某个时刻重新遇到之前出现过的人、事、物、景时,才会慢慢意识到,原来之前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情节而做的适当照应。这种写作技巧是一种“一次设伏,多次照应”的模式。“一次设伏”是因,“多次照应”是果,是一因多果关系。同时,多“果”之间连锁反应,也产生了新的原因和照应,这样层层递进,构成了整篇文章严密的因果链条。这种写作技巧让文章的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行文结构变得极为严谨。
冰心先生的名篇《小橘灯》就运用了这种技法。“小橘灯”既是伏笔的巧妙设置,也是文章的主线线索。冰心先生在文章发展中,将“小橘灯”与小姑娘一家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通过描绘小姑娘家的困境及希望不灭的生活态度,读者感受到坚忍的力量。
文中,“我”购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将它们带给小姑娘病中的母亲。这个闲笔,无意中为小姑娘做小橘灯埋下了伏笔。后面,作者以小姑娘剥橘皮、掏橘瓣、做橘灯、燃橘灯、送橘灯等一系列动作,回应了前面埋下的伏笔。而这些行为不仅是对前文的照应,也是下一个重要情节的伏笔。
下一个重要情节是什么?小橘灯那朦胧的橘红的光,似乎象征着一种新的希望和光明。作者从这一细节中感受到无限光明的未来。那么,在小姑娘的爸爸王春林的相关情节中,小橘灯这条线索,又带出了什么新的“果”呢?它似乎隐约暗示了创造光明的中国共产党。自此以后,每逢春节,作者总会想起那盏小橘灯。小橘灯作为伏笔,引出多“果”,其内涵丰盈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