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慧“耳”“心”听美文
作者: 曹津源说到城市的发展变化,总有人会带着些许感慨和留恋,诉说一些对城市“老声音”之类的挥之不去的乡愁。作家林文钦就别具慧“耳”,用“心”倾听城市,写出了一篇别具匠心的美文。
名家引路
听见城市
林文钦
带着一颗安静的心,体验着城市的声音变幻,是件别有韵味的事。
我所居住的宁德城,一直在声音的变奏中不断前行。作为一名“70后”,我的耳朵见证了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凡演绎。大小建筑工地,轰轰烈烈的挖掘机和脚手架,指挥台上响起的开工哨子,头顶上威严移动的太阳,天空中寂静飞过的鸽群……拆迁和重建,像在城市上空频繁吹响的起床号和冲锋号,而这种号角则于此地催生出若干新的楼群、新的马路、新的公共设施。在这一过程中,宁德的市政建设也由单一的号角演变成了宏大的交响乐。
日复一日地,耳朵里面的城市在周而复始地奏鸣时代乐章,汽车喇叭、某种机械的轰鸣、流行音乐以及各种人声的和声,繁杂的声音里面别有一种铿锵的力度,很像火车车轮向前奔跑时的音律,很能激发人的想象。我有时想,时代在前进的时候也是有声音的,这种声音伴着光彩、热度、力度,在生活的海洋里面全方位地开花。有时我也想,尽管我们无法抗拒城市的喧嚣,但这又何妨呢?对一个心智健康的人而言,城市中所有的嘈杂和喧哗,不正交汇成一支现代摇滚乐吗?
“磨剪刀”“补雨伞”“箍桶哟”……这些老城旧街最熟悉的吆喝声,隐匿于街头巷尾,带着最本土、最亲切的记忆,曾散发着清贫岁月的芬芳。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叫卖声销声匿迹了,宁德大地又飘荡起新的吆喝:“收购旧影碟机、旧电脑、旧手机哟……”“收购旧家具……”吆喝声中夹杂着南腔北调,抑扬顿挫,听起来简直就是精彩的小品或相声,不啻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艺术享受。
我慢慢学会了倾听。跟着这多元化的城市声音,我们可以去探寻它成长的轨迹,以及与这个城市一起长大的文化。
夏日的某个清晨,我悠闲地步入宁德市的南际社区,感觉到这里的声音悄然更换了音色。晨风中,退休大妈们在充满激情的《好日子》中翩翩起舞;姑娘们拉响小提琴,优雅的琴声掠过清澈的护城河面。晨光抚摸着城市,路边早叫的蝉鸣,卖早点的吆喝声,又像是城市交响曲中突然插入的轻快小调,突然间让我心情随之放松。当日午后,我聆听了城市诗歌朗诵会,开场的一首《面朝大海,春暖大海》就让人心旷神怡。传统文明与现代都市的交融,让我觉得这种声音是那么的遥远而凝重,却又如此的灵动而亲切——这是城市文化拔节成长的声音。
或许城市的声音略显纷繁,而我仍用心去感受。是的,城市在声音中发育,如春天里的草根,所有的根须都张开了,充分地伸展、膨胀、吮吸,你可以竖起双耳去听,听着她拔节的响声。
城市在扩展,建筑在拔高,这是发展年代必然发生的景象。大楼工地的敲敲打打声、电锯传来的刺耳“吱吱”声、马路上的车来车往声、商店扩音器的叫卖声,每一种声音,都增加了城市音响的分贝。而这些纷繁的景象,却又掩盖不了城市的休闲品质。宁德,这座被誉为“来了就想常住”的城市,四处流淌着如同葫芦丝一般丝滑悠扬的声音。当你走过一个个茶馆、路边摊点,观察着每一个宁德人安逸祥和的表情,每一个表情都是一个音符,共同汇成了这座休闲之城的淡雅之音。这种声音的节奏是慢的,乍听起来,有着说不出的慵懒,仔细回味,却发现在这慵懒之中,有着数不尽的安宁与恬淡;在细微之处,又蕴藏着无穷的变化,透出奇妙的城市灵气。
混合多种色彩的声音,记录了一座城市成长的历程,也融入了市民复杂的文化情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目标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要经历一些时代变奏。我要告诉你的是,城市的声音并不比大自然之声缺乏诗意,关键是你要练就一对善于聆听的耳朵。
(摘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技法鉴赏
一线贯串,形散神聚。文章从头至尾贯串着一条线索——城市声音。这种声音,从时间维度说,有20世纪的“磨剪刀”等吆喝声,也有眼下的广场舞曲等;从听觉感受维度说,有优雅的小提琴声、充满激情的《好日子》歌声,也有大楼工地的敲敲打打声、电锯传来的刺耳“吱吱”声;从所听对象维度说,有耳朵可听的种种声音,也有不能诉诸听觉而需靠“心”听出的音律——城市的诗意和拔节发育。作者把所有音色各异、节律不同的声音都归于“城市声音”这条线索,使原本零散的材料组合成结构严谨的整体,并聚焦于文旨——要练就一对善于聆听的耳朵,“心”听城市,欣赏城市的发展“变奏曲”。
另耳相听,由表及里。除了“另眼相看”,文章中更多的是“另耳相听”。“另耳相听”,听出“弦外之音”,收获“独家感悟”。例如,作者由城市喧闹声这一表象探究其“里”——城市的休闲品质,透过慢节奏和慵懒,“听”出宁德人的“安宁与恬淡”“奇妙的城市灵气”。作者这种“另耳相听”、由表及里的功夫,来自与时俱进的当代意识和发展性、包容性的智慧眼光。
手法多样,议论出新。作者将记叙、描写和议论紧密结合,使文章既有文学味和抒情性,又有耐品的哲思。用来形容各种声音的,既有刚性的“起床号”“冲锋号”,又有悠扬的“葫芦丝”、精彩的“小品、相声”,还有“现代摇滚乐”“宏大的交响乐”,让读者感受到浓浓诗意,获得无限遐想。议论的加入显示出作者思考的深邃和立意的新颖,文章时而运用“另类思考法”——面对城市的“嘈杂和喧哗”,变抱怨为接纳甚至欣赏,通过两个“我想”发表议论,阐述全面看待时代前进的“健康心智”和前瞻意识;时而运用“以议引叙法”或“形象议论法”——“城市在声音中发育,如春天里的草根,所有的根须都张开了,充分地伸展、膨胀、吮吸,你可以竖起双耳去听,听着她拔节的响声”,这段文字是形象、诗意与哲理的交融,可读性强。
我仿我秀
“心”听蛙鸣有三章
薛念龙
假期来到安徽屯溪“农家乐”,已是黄昏。我询问店主小乐此地有何特色,小乐指着门口的一副对联——上联“倾听,心听”,下联“欣赏,心赏”——脱口说:“多着呢,除了吃、玩,‘白天听蝉夜听蛙’也是难得啊!”小乐此说还真不假,这一晚,我不仅饱了“口福”,而且饱了“耳福”——欣赏了久违的“蛙鸣三章”。
夜把天空涂黑,蛙儿却把我的心磨亮。在静谧的夜里,它们唱开了第一首曲子:独鸣。仿佛就一只青蛙,仅那么一声,就像从天缝不小心漏下,那么突兀,但又那么自然。仿佛一朵花,在冬天里就做好了开放的准备。此刻,时机成熟,它鸣响了。也许它是一位出道已久的大师,其他的蛙恭敬地听着,只有静默的份儿;也许它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后生,长辈期望它崭露头角。总之,这一声,就像在沙漠里找到了甘泉,给跋涉者以希望;又像一支火把,在清凉的黑夜中,把我情绪的温度挑到最高。由此我想:人生成长之曲,开始不也需要有一支高昂的领唱指引道路吗?
不一会儿,我有幸听到第二首曲子:散鸣。这儿一班,那儿一簇,蛙声在池塘里蹦跳,也击着我柔软的心,我醉了。那散鸣,似清泉涓涓,时急时缓,流淌过我的心,洗涤了我的心。由此我想:人生成长之曲,不也有来自成败进退的起伏跌宕吗?
微酣中,蛙儿们开始了第三章:齐鸣。所有的蛙都架起鼓,大嘴一张,齐声歌唱。这曲子,揉成团的是音乐美,切成片的是美音乐,砸成粒的还是跳动的音符,掺不进一丝的乱,透不进一毫的杂。虽然不带百灵的委婉,也不藏杜鹃的凄伤,听来有些直白,但有的是热烈奔放。只要深入骨子里品这“蛙歌四起”的“齐鸣”,你就能听出蛙儿们都在用生命歌唱。由此我想:人生成长之曲,不也是一首通力合作、携手共进、声震九霄的大合唱吗?
翌日清晨,小乐遇到我便问:“早啊,睡得还好吧?”我脱口说:“一夜赏蛙声,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小乐指着门口的对联抢着说:“人间难得听一回啊!”我俩相视而笑。
朝阳升起,近处传来一声蝉鸣。
点评
作者以“蛙鸣”为线索,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多角度描写蛙声——“独鸣”“散鸣”和“齐鸣”,且使之诗意化、人格化,表达自己的独到感悟。作者学习运用范文“另耳相听”、由表及里的笔法,三次以“由此我想”领起发表议论,将咏物抒情与感悟人生结合,点出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