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故事里的“人设”之向《阿长与〈山海经〉》学先抑后扬

作者: 牟春芳

相传,“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曾在一位老太的祝寿宴上作诗一首。第一句,他写道:“这个女人不是人。”众宾客听闻大惊失色。唐寅不慌不忙地接着念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鼓掌叫好。唐寅又道第三句:“养个儿子会做贼。”众人再次瞠目结舌,深感难堪。唐寅吐出第四句:“偷得蟠桃供母亲。”顿时,全场活跃,众人盛赞其不愧为才子。

寥寥数字竟掀起了两次波澜,制造出一鸣惊人的表达效果,这正应了我们常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文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就好似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尾,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但若能在叙事时曲折回旋,则会让人更有兴味一读到底。先抑后扬的人物描写手法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抑”就是压制,对写作对象作出讽刺、否定或曲解等,相当于一种“蓄势”;“扬”就是褒扬,对写作对象作出赞扬、肯定等。写人时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即不从正面平铺直叙来赞美,而是先从反面着手,写出其缺点和不足,渲染氛围,最后从前后对比中道出对人物的理解和赞美。此种手法在课文中就有迹可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鲁迅先生是怎样巧妙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的呢?我们随课文来看看吧!

第一步:紧扣对象,迅速入题

文章第一段是这样开门见山地描写人物的:“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开篇便以对长妈妈的称呼引出其身份、地位、“我”与她的关系,紧扣写作对象迅速入题。

第二步:从抑落笔,抑须有度

文章先从反面着手,有贬低阿长、否定阿长的意味。如第3自然段:“我实在不大佩服她。”那么,作者围绕这句话写了哪几件事?是详写还是略写呢?

我们带着疑问与好奇继续往下看。作者写了阿长爱“切切察察”,睡相不雅,懂得许多烦琐的规矩。因为文章的中心是表达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所以“抑”的列举做了略写。

由此看来,先抑后扬写作手法中的“抑”起铺垫作用,与“扬”相比要略写。另外,“抑”的部分是外貌、习惯、性格等方面,不能贬低其精神品质,否则后面的“扬”是难以立起来的。

第三步:从抑到扬,过渡自然

文章第13自然段写道:“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何原因?有何作用?

这一转折过渡句又吸引我们往下探究。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虽然体现了阿长的愚昧可笑,但在小孩眼里,是“意想之外,不能不惊异”的,“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这就为结尾“我”对她情感的转折做好了铺垫和蓄势。

再如第19自然段写道:“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从“哀悼隐鼠”过渡到“渴慕绘图的《山海经》”这件事上来,由此进行后文情节的转折,过渡自然。

第四步:扬应出彩,点明中心

“扬”的部分在“抑”之后,是文章的重点,应详写,要在此部分揭示写作意图,点明文章中心,“扬”出彩。

第20自然段写道:“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此段铺垫出阿长与他人行为的对比效果,凸显出阿长对“我”的上心。

第24自然段写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简单一句语言描写,道出没文化、不识字的阿长竟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可以想象,这个过程充满了波折。

第25自然段写道:“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后面又用了一连串的动作表现“我”的喜悦之情。

第26自然段写道:“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以及第31自然段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文章最后,点明中心,抒发情感,“扬”到极致。

我仿我秀

王姨

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罗熙琳

“这青菜怎么这么贵?便宜点儿行不?”这尖厉的声音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是王姨!王姨是我们小区的居民,看上去应该有50多岁了,脸上遍布着一些淡淡的斑,鱼尾纹已爬上她的眼角,脸上的肉把她的眼睛挤得只剩一条缝。

她砍价的技术是一绝,无论什么价格都对半砍,卖家不同意,她就阴阳怪气地说:“哟,这菜是进口的呀,卖这么贵!”她这种客户令所有商贩都望而生畏。

王姨还十分八卦,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她总是坐在院里,拿一把瓜子嗑,逢年轻人就问:“孩子你有对象没?买房买车了吗?现在在哪儿工作啊?”那些年轻人也只是潦草地回答她,唯恐避之不及。

一天晚上,我爸爸妈妈有事,带上弟弟一起回了老家,只留我一个人在家。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冰冷的锅灶,我鼻子一酸。无奈,只有音乐伴我迎来孤独的夜晚。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传来。我心里一惊,是谁?

“琳琳,开门啊。”这尖厉的声音我再熟悉不过了,是王姨!我不情愿地挪动脚步,打开了门。

王姨看了一眼我桌上的泡面:“就你一人在家啊?”我点点头。

“怎么吃这个呀?我家有饺子,去我家吃。”我平时总有意躲避王姨,更从未去过她家里。我连连摇头:“不用了,不用了!”

王姨见我拒绝,没再勉强,把手里的袋子递给我:“我老家种的水果,分给你们点儿。”说完就急忙转身走了。我关上门,走向桌上那碗快冷掉的泡面。

“琳琳,开门!”

王姨怎么又来了?我开了门,只见她双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往我手里塞,边塞边说:“一个人在家要注意安全,晚上记得锁好门窗。这碗,等你爸妈回来再还。我走了。”

我一时愣住了,这突如其来的关爱,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后来,听邻居们说,王姨其实挺友善的,是个热心肠,只是说话嗓门尖而已。

之后,每次见到王姨,我都会主动说句:“王姨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