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晒娃日常”

作者: 戚舟

如何教养孩子?总有家长张口闭口“不打不成才”,将其奉为“鸡娃”的根本。古人对此却是连连摆手。翻开卷卷诗词,原来文人们早就通过“晒娃日常”道出了诸多教育方法。

●夸夸派:我娃天下第一好

“炫娃狂魔”当属陆游。在他现存的近万首诗中,有两百多首都涉及教子主题。陆游从不硬邦邦地说教,而是主打一个“夸夸夸”。儿子病好了,他乐滋滋地写下《喜小儿病愈》:“喜见吾家玉雪儿,今朝竹马绕廊嬉。也知笠泽家风在,十岁能吟病起诗。”瞧瞧大诗人的心路:我儿战胜了病魔,得夸;我儿病中还能写诗,更得夸。儿子成人了,他也夸:“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意思是只要孩子人品好,能做一个街坊邻里交口称赞的好人,就算是平民百姓也不比王孙贵族差。这份家长给予的鼓励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杜甫也是“夸夸派”的老手,尤其是对小儿骥子,恨不得直说:“我娃天下第一好!”骥子才刚会说话,就知道主动跟客人问好,还会背诗。杜甫赶紧写诗夸奖:“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春夏之交,在外的杜甫触景生情,想起聪慧绝伦的骥子,提笔就说没人比得上他:“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在这样充满正向鼓舞的教育氛围中成长,孩子一定会收获很多快乐、幸福,也会变得更加自信、自律和自强。

●放养派:孩子笨点儿也不错

陶渊明一生成就很高,是东晋杰出的诗人,可他的孩子们都差强人意,竟没一个聪敏好学、青出于蓝的。对此,陶渊明采取了放养式教育,接受了孩子们的平庸,只求他们快乐平安就好。他在《责子》一诗中以风趣幽默的口吻展现了豁达心态,说十六岁的阿舒“懒惰故无匹”——懒得无人能敌;马上十五岁的阿宣“不爱文术”——完全不爱读书学习;十三岁的阿雍和阿端“不识六与七”;将近九岁的通儿“但觅梨与栗”——只知道吃!全诗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作结,儿孙自有儿孙福,罢了,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吧。宋代词人黄庭坚读完诗后说:“想见其人,恺悌慈祥”,点出了陶渊明乐观包容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允许孩子普通和不聪明,这一点,陶渊明做得很好。

西晋文学家、《三都赋》的作者左思的两个女儿也不聪明,他用一首220字的《娇女诗》写成一篇女儿的成长日志。小女儿纨素比男孩子还皮实,虽然不爱读书写字——“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玩书爱白绢,读书非所愿,但她伶牙俐齿、飒爽阳光,让左思很欣慰;姐姐惠芳虽爱学习,可有些笨——“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握笔模仿张敞的样子画眉,在额头点图案,可反反复复点不好,不过她敢于发表见解——“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粗看屏风画,不懂敢批评,这让左思很知足。

放养式教育不等于放任不管,文人们深知聪慧有参差,所以不强求孩子像自己一般功成名就,平庸但快乐、平安就好。

●陪玩派:玩乐成长两不误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是个“老小孩儿”,喜欢通过玩乐来教育孩子。曾与后辈赏花后作诗《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不与桃李争芳,要像海棠花一样不骄,脚踏实地做好自己。他还曾在教五岁小女念诗后说:“好个通家女兄弟,海棠红点紫兰芽。”他不自视甚高,与孩子称兄道弟。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讲了谢太傅陪玩式教子的故事,说他常和后辈论文作诗,但并非填鸭式灌输,而是以玩为主,教为辅,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有所思悟。雪天,谢太傅和子侄一处赏雪,他启发式提问:“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侄子说:“像在空中撒盐。”侄女说:“更像是随风飞舞的柳絮。”可见,陪玩式教育既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让孩子更具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古人还有“劝学式”教育,如柳永的《劝学文》,阐述了“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的道理;又如“以身作则式”教育,从苏轼、苏辙一生的成就就知父亲苏洵的发奋苦读对他们的影响有多深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