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煮好一碗面

作者: 李柏林

有人说时间有让事物永恒生长的力量,所以有了“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有人说时间有创造美的力量,所以有了“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春日之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之美;有人说时间有着大智慧,它有让人生变得精彩的力量,劝告人们“莫惜金缕衣”“惜取少年时”,告诫人们“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时间赋予着我们不同的力量,比如在《如何煮好一碗面》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感悟到了时间赋予一碗面的力量,进而领会到了时间赋予我们写作的力量。

你在成长中感悟到何种“时间的力量”?请你也将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吧!

如何煮好一碗面0

天气冷时,我总会想念一碗面。煮面很快,但是让一碗面变得令人念念不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时候,家里做面条,通常是一件有计划的事情。比如在前一天晚上,母亲就要和我们商量好,是吃排骨面还是吃鸡汤面。若是排骨面,那第二天父亲就要起个大早,去菜市场买新鲜的排骨,还有带着露水的香葱,再买上一点儿菌菇、红枣、枸杞,一样都不能少。

回来后,要先将排骨焯水,然后洗净香葱,泡发菌菇。接下来,母亲会取出炖汤的砂锅,排骨铺底,加上泡好的菌菇,再摆上葱、姜、蒜,以及红枣、枸杞。加入适量的水后,便开始在炉火上炖着了。

我们围在炉子旁取暖,香气弥漫在屋子里,经久不散。汤熬好时,通常已到了中午,母亲将汤盛进锅里,再来一勺排骨,放上一把面条,不到五分钟,面便熟了。加上一点儿食盐调味,再点缀一点儿香葱,一碗营养又美味的排骨面便做好了。

面条浸在暖暖的汤里,吃上一口,仿佛能感受到那菌菇在山野中的气息,又能感受到时间在食物中沉淀的醇厚。母亲总是嘱咐我们多喝点儿汤,说营养都熬在了汤里。我喝上一口,有排骨的鲜、菌菇的香,也有红枣的甜、淡淡的咸,那滋味要慢慢体会。

若是鸡汤面,就得忙上一天。清早,父亲就开始烧热水,母亲则开始杀鸡、洗鸡,要耗上半天时间才能将食材处理干净。待到吃过午饭才开始把鸡炖上,等到这碗面上桌,已是黄昏。

如今有了电压力锅,虽然煲汤的时间会有所节省,但到底是比做别的食物要慢些的。而我每次煲汤,宁愿为一块姜或是一根葱再跑一趟超市,也不愿味道因食材不全而消减掉一分。因为母亲说过,既然决定煲汤,就不要因为细节而让汤差点儿意思,一点点的缺失,都能让味道大相径庭。所以我一直记在心上,不敢怠慢,依旧是煮面五分钟,准备工作却耗费了很多个五分钟。

忙碌的时候,我也会做清水面。水开煮面,加上几片青菜,一点儿调料,便可以出锅了。虽然迅速,只是那味道从来都不值得怀念,纯粹是为了果腹。有时候去外面吃一碗面,味道是好的,却经不起推敲,细细回味,发现是各种调料混在一起加工的味道,只当是过了个嘴瘾。

后来才发现,一碗面煮得好不好,不在于面条,而在于汤。很多面店提起自家的招牌面,也不会特意强调面条的特别之处,反而会强调汤底选用了什么食材,又熬制了多久,是这些底料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让每一碗面有了让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其实,写作也像煮面。文字便是那一根根面条,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正因为每个作者的角度不同、知识不同、人生阅历不同,才让汤底的滋味不同,所以煲出来的作品才会各有千秋。

好的文学作品既有精心的准备,也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时间的沉淀。读者看后,会反复品味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而因为思考获得新的成长,尝到美妙的滋味。但相反的是,若你的脑袋空空,不做准备,找不到任何有意义的食材放进你的文章里,却又一味地追求速度,那么你的文章便如清汤煮面,怎能让人念念不忘?

其实,除却写作,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别人的成功,会认为那是天赋,是幸运,却从没去看成功的背后,别人做了多少准备,沉淀了多少岁月,又耗尽了多少心血。

我们常常未看清的是,让一碗面变好的,从来都不是面,而是汤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