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无边
作者: 王晓那天,因为老师让孩子写秋天,我就带孩子出门去观察秋天、寻找素材。二年级的大宝是个粗线条的男孩子,他对老师布置的写话任务有点儿畏惧,觉得无从下手。我带他往小区后面走,那里有一片农田和菜地。我们在小区的北门外闻到了一种清冽的香味,大宝问:“什么味道这么香?”我抬手指向路边的一排桂花树,银桂、金桂、丹桂间杂,花朵黄的发白,红的泛橙。我问他:“你记得那首写桂花的儿歌吗?”他张口就来:“金桂花,银桂花,秋风一吹香万家。”这看似来无影去无踪的秋天,算是被我们抓到了一只香飘飘的衣袖。
开篇出现的“畏惧”和“无从下手”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这的确是孩子在写景物时会遇到的问题。面对看似“无影无踪”的秋天,外婆选择带孩子出门亲身感受。除了引导孩子观察,她还采用了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比如回忆儿歌)来捕捉秋天,给外婆的智慧点赞!
我们一起观察桂花的外形,大宝竟然知道桂花细小的花瓣呈十字形。再闻闻桂花的香气,他说有元宵的味道。我告诉他:“桂花元宵那股香味就来源于这样的桂花,不是桂花有元宵味儿,而是元宵有桂花香。”虽然听上去挺像绕口令的,但一种孩子不怎么熟悉的植物就这样和他的生活联系上了——我们以前吃过的桂花元宵跟眼前的植物有关。

过了一条路就是菜地,好多人正在地里忙着。一位老大爷正在玉米地里棒子,我让大宝去帮忙。玉米棒子下来,大宝撕去外皮,发现缺了好多玉米粒,就像“豁牙巴”(注:方言,指牙齿缺失)。大宝嫌弃地问:“玉米怎么是这样的?”老大爷解释道:“今年高温,虫子也多,这些棒子不适合给人吃了,只能用来喂猪喂鸡。”玉米棒子的劳动让大宝记住了玉米是秋天收获的庄稼,也让他发现玉米棒子不全是餐桌上那种饱满的、甜糯的,也有这种“豁牙巴”的。世界的丰富,要靠孩子通过一点一滴的观察去了解。
在对写作对象进行观察、感受的过程中,除了前文运用的“关联法”,外婆还采用了“比较法”。只有真正走进秋天,才能发现高温和虫害会影响秋收,地里长的农作物并不都像超市里卖的一样“美形”,真实的世界并不完美……印证了实地观察和用心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
一路上,大宝看到了像鸽子蛋一样的红萝卜、像乒乓球一样的白萝卜、像大人的手指头一样的青萝卜……真是“萝卜开会,群英荟萃”,不身临其境,想象不出萝卜还有这么丰富的形态。地里还有山芋,我和一位割藤的农妇聊天,她说:“山芋还不能挖,得等下霜,下了霜,山芋就出粉了、变甜了。”大宝问:“什么是霜?”我想了想该怎么跟他解释,就从刚过去的中秋节讲起。中秋节那晚,我们在盐津大桥上赏月,背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宝知道露,霜就是气温再低一些后,由小露珠变成的“冻干”粉末。
长辈的生活经验轻松派上了用场!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霜”的出现让秋意更浓了。在外婆的科普中,孩子还增长了知识呢!
经过一架由枯树枝搭成的扁豆架,我看到架子上还有扁豆花,豆荚也结了不少。我让大宝描述一下扁豆的花和豆荚是什么样,他竟然说扁豆花像眼睛,豆荚像眉毛。这两个比喻很有意思!也证实了低年级的孩子打比方,一般都会从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入手。扁豆架的旁边有一块稻田,我摘了一粒稻子,剥去稻壳,让大宝嚼一嚼。大宝夸张地嚼着,还嚼出了白色的汁。我问他什么味儿,他说嚼出了大米味儿。这就对了,稻子脱了壳就是米嘛。


回家的路上,我们特意转到种柿子树和板栗树的人家门口。大宝没有见过结在树上的板栗,见树不高,结的板栗不少,我就让他去摸一摸。大宝被板栗外壳的毛刺刺到了,跑过来告诉我他的新发现:“板栗满身的刺就是它的‘保护伞’!是为了不让人靠近它、摘它才长的!”哈哈,不被刺一下,哪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向主人要了一个板栗剥开,发现原来要剥掉一层毛刺、一层棕色的硬壳、一层淡黄色的内膜才能吃到清甜的果肉。这真是难得的体验呀!
到家后,我告诉大宝,我们今天去寻找秋天,看到了好多东西,这就相当于去买菜,买回来的菜还要挑选,还要搭配,这样才能做出美味。花了大约一节课的时间,大宝写出了一篇观察日记,内容比较丰富,感受也细致具体,不失为一篇成功的练笔
我有一位自己从来不写文章的朋友曾经这么教孩子练笔:把“一个苹果”扩写为“一个红通通的苹果”,再扩写为“一个红通通的、圆圆的苹果”。这种公式化的扩词成句也许可以派上一时的用场,考试时也不会被扣分,但并不能真的帮助孩子提升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反,还会束缚他们的想象力、抑制他们的创造力。真正的作文指导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有实践,更要有“板凳功”。语文能力是学来的,也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cx2025042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