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秋天
作者: 张司墨今天,我和外婆一起出门去找秋天。
刚走到小区门口,我就闻到了一股桂花元宵的香味。我往四周一看,没有卖元宵的摊子啊,那香味是从哪里来的?我问外婆:“什么味道这么香啊?”外婆抬手一指:“你看那是什么树?”我一看,有好几棵树,有的树上开着金黄的花,有的树上开着银白的花,有的树上开着橙红色的花。“这不是桂花吗?去年我们做过桂花酱,我认得。”我还想到了一首儿歌:“金桂花,银桂花,秋风一吹香万家……”明明是桂花,怎么有元宵的香味啊?外婆告诉我:“不是桂花有元宵的香味,而是元宵里面放了桂花蜜。”哈哈,原来是这样啊,我弄反啦!
学习生活比较繁忙的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可能不多,所以才会有“桂花的香味怎么和元宵的香味一样”的疑问。这真是一件值得记录的生活趣事,哈哈!
来到田地里,我看到到处都是玉米。我问摘玉米的爷爷:“我能不能摘一个?”爷爷同意了。今年天气很热,虫子也很多,再加上玉米长得都不太好,我摘的几个都有点儿坏了,我就没了兴致。我们又来到稻田里,一阵清新的香气迎面扑来。我的眼前全是稻子,它们都弯下了腰,因为稻穗成熟了,十分饱满,沉甸甸的。我想到上小主持人课时学到的诗歌:“稻子像镰刀,弯着腰想把地压垮。”外婆摘了两粒稻子,一粒剥了壳,一粒没剥,让我放在掌心里对比。剥了壳的稻米雪白雪白的,没剥壳的金黄金黄的。我把白的那粒放进嘴里嚼,嚼出了米饭的香味。
主裁小酷龙

外婆版《秋意无边——兼谈低年级启蒙作文指导》:外婆的作文以田野观察为主线,按时间顺序展开,为我们展示了寻找秋天的具体对象和具体方法,还让我们看到了正确引导的成果。“在观察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果然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一系列充满智慧的操作。
孩子版《寻找秋天》:孩子调动观察力、感知力和想象力,通过桂花、玉米、稻穗、板栗等典型的植物和农作物将“抽象”的秋天具象化,完成了一篇细腻、丰富的练笔,我们也通过他的文字“看到”“闻到”“尝到”“触碰到”了秋天。
我还看到扁豆花在秋风里跳舞。扁豆花像眼睛,在风中一闪一闪的;扁豆荚像眉毛,还像小月亮。我来到一片萝卜地里,看到那里有好多种萝卜,有像鸽子蛋的红萝卜、像乒乓球的白萝卜、像成人手指的青萝卜,还有像人参的胡萝卜。我又来到一片山芋地,山芋的叶子像爱心,主人正在割叶子去喂鸡。过几天就能挖山芋了,主人邀请我到时候来挖,我很期待!
回家的路上,我们来到了一棵结满了果实的板栗树下。外婆让我摸一下板栗,我一伸手就被毛刺狠狠地刺了一下,我觉得自己就像摸到了一只小刺猬。外婆说板栗的皮有三层:第一层是毛刺,最难剥,需要戴手套,还要用到小刀;第二层是硬硬的壳,要用剪子;第三层是薄薄的、淡黄色的皮,最好剥;最后才会露出我们喜欢吃的、黄澄澄的板栗果。
要充分捕捉秋天,当然少不了“触觉”的体验。孩子的触觉体验可不是摸一摸那么简单,他居然被板栗“偷袭”了!正如外婆在作文里所写,不被刺一下,怎么能感受到“保护伞”的厉害呢?真是很有意义的收获呀!
这些都是秋天的风景,原来秋天无处不在呀!
在田野里寻找秋天时,孩子调动了视觉和味觉,稻穗和学过的诗歌“联动”了,扁豆花、扁豆荚和不同品种的萝卜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一连串的比喻新颖有趣!品尝稻米更是真正尝到了秋天的“味道”。

优秀的景物作文给读者的感受一定是“生命力”十足的,那么,文字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当然源自亲身经历而不是“扩句”式的机械练习。本期外婆和外孙的作文就像细节“拉满”的电影,一扫模式化作文里秋天“高梁羞红了脸”“一群大雁往南飞”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了无数个真实有趣的细节。外婆在带着孩子走进田间地头观察的同时,还不忘调动知识储备,让孩子将眼前的景象和学到的知识建立起充分的联系。如此一来,作文有了深度,可读性也更强啦!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二(5)班指导老师:周海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cx2025042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