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文化,品乡音
“祝爸爸妈妈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听着那浓浓的乡音,伴随着朗朗的笑声,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身为土生土长的人,当然要传承家乡人的“独门绝技” ——沙地话。这不,妈妈给我报名了融媒体中心的“记住乡音,留住乡愁”活动。
讲解员老师一边给我们介绍沙地话源远流长的历史,一边给我们演示。同学们目不转晴地盯着老师,不想漏掉任何细节。接着,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吟诵起了童谣:“腌荠汤,腌荠汤,三天不吃腌荠汤,脚里酥汪汪……”哈!腌荠汤可是我的最爱,竟然被搬到童谣里啦!沙地话听着上口易读,但真的读起来却并不容易,“也及汤”的读音被我硬生生读成了标准普通话音,真是“江山易改,本‘音’难移”啊!但我被歌谣深深吸引住了,哪肯言弃。一遍、两遍、三遍……在我的努力和老师一对一的辅导下,我不仅学会了唱童谣,还唱出了一股地道的乡土味。

沙地话还有很多疑难杂字,比如“洗衣服”,沙地话称作“汰衣裳”。老师让我上台写“汰”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皱紧眉头在大脑里的“汉字库”中翻了又翻。虽然我依稀记得几个读音为“dà”的字,但字义差了十万八千里。我只能开启“仓颌造字”模式,胡乱编了一个“三点水”旁加衣字的字,灰溜溜地下了台。老师告诉我们,那个字其实是“汰”,意思是洗、涮。像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比如“喝[(mǐ)]一口酒”“把东西藏[匠(kàng)]起来”“水泼[谱(pǔ)]出来”·我不禁为沙地先民的智慧和造字能力深深折服。
品家乡文化,爱家乡语言,让我们一起传承!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六(7)班指导老师:王瑞娟
“双减”新鲜事:学方言
“双减”新体验:汉语存在七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里又有很多细分的种类,甚至有“十里不同音”的情况,小作者努力学习的沙地话就是江苏南通、盐城等地使用的一种方言。方言是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我们的吹牛大王音频征集活动征集到的方言版音频可是非常受欢迎的哟!有请陆同学来一个“沙地话版”!
“双减”新计划:你生活在哪一个方言区?你会说本地的方言吗?请你查一查相关资料,找出其中最具代表的词汇和表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cx2025042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