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绰,编织岁月
作者: 张诗洋小时候,家里有一把竹椅,它是我幼年最亲密的伙伴。听妈妈说,我刚开始学坐的时候,就常被安置在那把竹椅上。
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庭院里,我坐在竹椅上,摆弄着手中的玩具。到了用餐时间,妈妈会把饭菜端到我面前。我一边好奇地张望,一边被妈妈喂饭。妈妈忙碌起来的时候,我就安静地坐在竹椅上,看着她在院子里进进出出,满心期待她忙完就能陪我玩耍。那把竹椅承载着我最初的童年记忆,竹条间的缝隙里都藏着我儿时的欢笑与懵懂。
长大一些后,我发现,竹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清晨,奶奶会牵着我的手,提着家里的竹篮去菜市场买菜。竹篮不大,却很结实,竹条编织得紧密而整齐。到了菜市场,奶奶会熟练地挑选新鲜的蔬菜,一一放进竹篮里。回家的路上,我会争着提竹篮。虽然小小的手臂被竹篮的提手勒得有点儿疼,但我的心里满是成就感。傍晚,我会搬出竹椅,坐在家门口的场院里,手捧西瓜,一勺一勺地挖着吃,鲜红的汁液裹满了小脸。奶奶坐在摇椅上,悠闲地摇着竹扇,宠溺地望着我。各种竹编的用具里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因为各种自制的竹编玩具,我的童年格外有趣。爸爸曾亲手为我制作过一个竹蜻蜓,它的构造虽然简单,带来的快乐却是无尽的。我和小伙伴们会在空旷的草地上奔跑,用力将竹蜻蜓抛向天空,看着它在空中旋转、飞舞。我们欢呼雀跃,笑声回荡在草地上空…我们还会用竹条编织的小笼子来装小昆虫,透过竹条的缝隙观察昆虫的一举一动。
我十岁那年,学校开展了“读《俗世奇人》,探寻本土‘奇人’”的活动,我不仅通过活动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还认识了好多同安的本土手艺人,对竹编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原来,竹编是同安区传承百年的文化瑰宝。它的种类丰富多样,以实用器物为主,像家中常见的竹椅、竹桌,妈妈装杂物的竹筐、奶奶买菜用的竹篮,还有爷爷下地干活用的竹篓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除此之外,还有充满艺术气息的装饰竹罩、竹筒、花瓶,精致的竹碗、茶具等工艺品。更让我惊喜的是,竟然还有专门为小孩制作的爬梯、竹耙、挑担、水桶、滚筒等玩具!原来,竹编早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了竹编传承艺人杨丽唇老师。通过她我才知道,每一件竹编作品的诞生都饱含着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制作竹编的第一步是选料,要挑选质地坚韧、纹理清晰的竹子,想做出一件好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能选出合适的材料。接下来是备料,这可是个精细活儿,包括破篾、修篾、刮篾等操作。破篾时,要把竹子按照所需的宽度和厚度劈开,修篾是将破好的竹片边缘修整光滑,刮篾是把竹片表面刮得平整细腻…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到了编制环节,要根据不同产品的形状和用途运用不同的编织手法,十字编、人字编、梅花编手艺人会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最后,还要对成品进行抛光、上油、印花等处理,这样制作出来的竹编作品不仅实用,还很美观。
竹编把我们的生活编织得更加美好,我相信,这份承载着同安百年记忆的竹编文化,一定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小学五(3)班 指导老师:吕巧静
“双减”新鲜事:了解竹编“双减”新体验:说到竹子,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熊猫的食物”。其实,在日常生活
中的各个领域,比如建筑、家具、日用品、文玩都能见到竹子的身影。竹编工艺可以追溯
到殷商时期,发展至今已呈“各地开花”的状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就
以竹编闻名,“竹编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会竹编,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2021年,竹编被
列入同安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双减”新计划:在我们身边,其实“隐藏”着不少类似竹编这样的传统器具或手工艺品,和由金属、塑料等材质制作的产品相比,它们别有一番古朴的韵味。请你留心找一找,当一次传统手艺的小小“记录员”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ktcx2025062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