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
作者: 钱苏桐很多同学的作文中出现了“偶”“稀饭”“呕吐”等网络语言,比如有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上个周末,我的GG来我家玩,还带了礼物……”相信很多人看了后会一头雾水,“GG”是什么?要在百度上搜索才能了解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文章会让读者一头雾水,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在交流的时候经常会用到GG(哥哥)、MM(妹妹)、偶(我)、点赞(赞赏)、美眉(女孩子)、拍砖(批评、点评)、果酱(过奖)、菜鸟(新手)、油墨(幽默)之类的网络语言,这些网络用语多数同学能脱口而出,说得多了写作的时候就会顺手写出来。如果在交流中连这些网络语言都不懂、不会用,那就显得很“悲催”了。
那么,作文中到底能不能用网络语言呢?目前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正方认为网络语言出现在作文中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而反方则认为是不应该鼓励和提倡的,应该明令禁止。
正方认为,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发展更新的过程,会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不断地出现新词汇。中华五千年文明,很多词语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像“元宇宙”“共享经济”等,这些词语数量很多,而且运用得十分广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充满生活气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语,为什么不能纳入汉语大家庭呢?而且网络语言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简单而且有个性,能比较直接地表达情感。原本不喜欢写作的同学,因为经常运用网络语言而渐渐地爱上了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到“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表达”。而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表达形式,为什么不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呢?用自由的语言表达情感,阐述观点,这不正是写作所追求的目标吗?比如说这个人是“火星人”,表示他和大家格格不入,不合群,这正是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幽默,读者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是否在作文中运用网络语言,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以理性开放的心态接受网络语言这一新鲜事物,通过正确引导,将网络语言规范化,融入写作语言体系中,而不是拒绝、禁止,甚至持批判的态度。
反方认为,网络语言比较随意,且通常存在歧义,比较含糊,日常交流运用尚可,但在写作中运用不合适。比如用“青蛙”替代“丑陋”,用字母“BT”替代“变态”,这些词语的运用既不标准,也不规范,应该禁止在作文中出现,并且这与新课标提倡的使用优美的语言相违背。再比如,一些网络用词如“灌水”“YYDS”“绝绝子”“vocal”等,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网络中不断地出现新名词,要想全部理解不现实,写出来的内容读者不理解,那不就失去了写作最初目的了吗?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写作必须选择优美且较为规范的语言。现在,网络语言给传统文化以巨大冲击,长期沉浸在这些网络语言环境中,肯定不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如果在作文中提倡运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写作能力的提升,容易出现错字、病句,写不出优秀作文。
从上述正反两个观点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在写作中运用既有利也有弊,应该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宽容地接受并正确地运用。网络语言和网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广泛运用是时代的必然,比如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白话文,取代了古板的八股文,出现了很多新词语,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网络语言的出现是必然的,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但是,使用网络语言时千万不能用那些让人看不懂或者十分“雷人”的语句。例如:
周末,我约了几个伙伴打篮球。比赛开始了,对方有很多身材高大的选手,我十分伤心地对队友说:“蓝瘦,香菇!”队友一脸不屑地回答:“照样盘他!”听了他的话,我信心倍增,只要打出自己的水平,做好自己就行。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我们因为身高的劣势被对方的大个子打得毫无章法。我“扎心”了,忍不住向队友喊道:“老铁,坑爹呀,打不过啊!”“木油事!”他说着,便以闪电般的速度将球抢断回来,“傲娇”地说:“下面,看偶来秀。”这话引得大家笑了起来,对方更是认为他是在吹牛,刚才的抢断不过是意外。但是他没受到这些影响,紧紧盯着篮筐,使出了鬼魅式的凌波微步,双手像打太极似的拍打篮球,面对对方的高大选手假意做出投篮动作,待对方扑过来便一个加速闪过了对方。眼见他要突破到篮下,对方立马过来补防。突然,他假意做出传球的动作,趁对方跳起阻拦的刹那强行转身,猛地将球投向篮筐,球在篮筐上滚了两圈终于进去了。“哇,酷毙了!”“这波操作猛如虎啊!”场下的拉拉队立马欢呼起来。最终,我们虽然输了比赛,可我们都没有沮丧,因为我们尽力了,也得到了锻炼。
作者使用了很多网络用语,如“蓝瘦”“香菇”“盘”“老铁”“操作猛如虎”等,这些网络用语很多都是队友之间的语言交流,真实地展现了篮球比赛的激烈场景,十分贴近生活,也没有给读者带来不适。
灵活地运用网络语言,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使用时一定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已经约定俗成,读者能明白所表达的意思;二是必须符合语法规范,不能胡编乱造。比如,很多官方媒体使用过“点赞”“给力”这样的词语,我们写作时也可以用。如果仅仅是为了好玩,或者宣泄负面的情绪,那么还是不用为好。
有些作文中频繁使用网络用语,甚至将网络段子直接写入文章,这不仅显得不专业,还可能让读者感到困惑和不满。网络语言的使用要符合情境,否则会显得不伦不类。比如,有一篇名为“奥利给”的作文,通篇都是网络段子,结果得了零分。此外,一些网络词语在传播中被滥用或泛娱乐化,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工具,如“超雄”等词语的滥用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可见频繁无序地使用网络语言会显得十分庸俗。一些特定的网络语言只有特定的人群才能理解,导致文章的可读性不强。此外,依赖网络语言博取眼球,限制了读者对文章深入地理解。例如:
下课铃声响起,安静的教室立马炸开了锅,我前面的王茹雨转过头来,一本正经地说:“各位看官,我宣布,我不再是范丞丞的铁粉了,我转粉了!”立刻有人问道:“现在你是谁的粉丝啊?”她眼睛放光,大声喊道:“张敬轩。”听到她的话,我立马晕菜,嫌弃地说:“你口味太重了!”她失望地说:“怎么你也这么说啊!蓝瘦香菇!”听她这么一说,我忍不住笑了。
作者写了下课后和同学之间的对话,选用的网络用语读后让人不舒服。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很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产生时间短、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属于新词新语范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出现新词新语,真正能经得起社会考验,被大家广泛运用的词语十分少。很多文章中出现的网络语言,通常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可能仅仅是那段时期比较流行,并不能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并长期使用,是年轻人展现个性的专属。新词新语除了具有时效性短的特点,还具有普遍性、兼容性的特点,而从目前流行的网络语看,它们并不具备普遍性、兼容性的特点。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就不属于新词新语的范畴。因此,在正规场合,如中考、高考中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即使使用也要选择合适的词语,尽量规范用词。
当然,网络语言还是有自身优势的。其本质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使用的基础词汇、基本语法都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对于网络语言的出现和运用应该持宽容开放的态度,而且大家对于网络语言十分喜爱,也乐于使用和创造。例如:
繁重的作业终于完成了,OMG,我振臂高呼,那感觉好像飘在了云端。就在这时,妈妈的提议如同春风般拂面而来:“我们一起做蛋糕吧!”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连忙点头应允,头摇得就像小鸡啄米般迅速。
作者运用了网络语言“OMG”,简洁轻快地表达了自己兴奋的心情,很有代表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的普及,会产生更多的网络语言,同学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要正确规范地使用网络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避免让读者困惑。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言简意赅,这是在网络中交流表达的需要。网络中去掉了语境,忽略了各自的文化背景,仅通过简单的文字交流,就会出现一些谐音、双关、比喻,甚至运用符号、英文、拼音等,这样的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时间久了就约定俗成了。比如“JJ”是“姐姐”,“KK”就是“快快”。网络语言可以说是语言的变异,是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非常规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词语会被自然淘汰,因此同学们要客观、科学地看待网络语言。
综上所述,同学们要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既不能一棍子打死,坚决不用,也不能毫无节制,随心所欲地乱用滥用。在写作过程中,要根据文章的主题,正确地运用合适的网络语言,起到点缀语言的作用,切莫越俎代庖、哗众取宠,让读者阅读文章时产生反感。准确地运用网络语言,能给读者带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展示青少年充满活力和欣欣向荣的精神状态,进而更加准确地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