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材料 准确立意
作者: 尹玉钦一、审题立意之妙思
1.锁定目标,明确立意方向
在材料作文的广阔舞台上,人、事、物纷至沓来,交织成一幅幅错综复杂的画卷。面对多元而丰富的素材,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潜入其深处,研究素材中的每一个角色,深入分析。我们应聚焦主要角色,层层剥茧,深入挖掘,进而确定作文立意。以“乌鸦与鹦鹉”这则材料为例。
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一只鹦鹉与一只乌鸦相遇,他们进行了一场简短的交谈。鹦鹉率先发问,好奇地探询乌鸦的去向。乌鸦说它正计划向东方去。鹦鹉听后,对乌鸦背井离乡的决定表示不解。面对鹦鹉的疑惑,乌鸦黯然地说,自己因那不被喜爱的嘶哑嗓音,备受排斥,只能踏上这条流浪之路。鹦鹉沉吟片刻,说出一句蕴含深意的话:“即便你远走他乡,若那独特的嗓音依旧不变,被排斥的命运或许仍将如影随形,难以逃脱。”
解析这则材料,首要任务是明确这则材料的主题:乌鸦作为材料中的主角,其经历及内心世界的变化是材料的主要线索。紧接着,应深入分析乌鸦因外界对自己嘶哑嗓音的排斥而萌生出自卑情绪及其随后的逃避行为,借此探讨个体成长中自我认知与外界因素交织影响的复杂性。此外,虽然鹦鹉不是故事中的主角,但其言论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对此部分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引领我们反思本材料的核心主题,即:个体改变与适应环境的重要意义。
2.梳理脉络,建构明晰关系
在明晰材料核心角色基础上,要进一步对材料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因为材料往往涉及多元对象,并且它们相互交织,这增加了分析难度。此时要从宏观视角,对材料的脉络进行梳理,精准地辨析这些对象间的微妙联系。具体而言,我们要以细腻的心思,去捕捉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逻辑脉络,明晰主要对象的关系,最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仍以“乌鸦与鹦鹉”这则材料为例,该材料不仅聚焦乌鸦和鹦鹉这两个角色,还隐含了一个重要角色——乌鸦所属的群体。针对此群体,我们可以以“它们”来统称。在这个故事中,乌鸦因啼声不被接纳,遂产生了前往东方的念头,而鹦鹉则以犀利的言辞直接指出了乌鸦身陷困境的原因。这三者之间,因果关系清晰,对比鲜明。在解读此类材料时,首先要立足材料从整体视角全面分析材料,然后深入剖析乌鸦身处困境的原因。这一解读过程,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材料内容进行认真阅读,更要在提炼核心信息和理清逻辑脉络的基础上,明确材料的中心思想。
3.诠释要义,主抓核心要义
细致解读材料后,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后,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引申,这是审题立意的另一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们不能局限于对所给材料内容的简单理解,更要立足材料主题延伸思考,为确定作文主旨、构建文章脉络夯实基础。此外,在挖掘深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懂得精准捕捉材料当中那些能够牵动全局的核心矛盾,这样就如握紧了解码的密钥,对审题立意至关重要。
仍以“乌鸦与鹦鹉”这则材料为例,这则材料通过乌鸦因难听的鸣叫声不受欢迎,遭到排斥而被边缘化的情境,引出了一个核心矛盾:是应当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还是努力改变环境?这一抉择构成了故事的主线。细致剖析鹦鹉的言论,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乌鸦所处的两难境地,从而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去审视“个人与社会”这一更具社会现实意义的广泛议题。因此,在解读此类材料时,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其隐含的深层意义,从矛盾的核心点切入,寻找独特的论述视角。
二、审题立意之良策
1.捕捉词眼悟精髓
材料中,那些承载着“启思”重任的关键词句犹如明灯,引领我们穿透迷雾,明确材料中不同对象间的微妙联系。以“双雀命运”这则材料为例。
在自然界的一隅,生活着一对麻雀,它们命运迥异:其中一只麻雀被囚禁在笼中,虽享安逸却受空间束缚;另一只麻雀则翱翔蓝天,无拘无束却需自力更生。翱翔天际的麻雀,目睹笼中伙伴的悠闲生活,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向往;而笼中之雀,则日夜梦想着那不受羁绊的自由天地。终有一日,这两只麻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抉择——它们决定互换生活轨迹。随着时间推移,变化悄然发生:曾经对安稳生活充满渴望的麻雀,虽然生活无忧,却逐渐遗失了在野外生存的本能;而重获自由的那只,面对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一时难以适应,深陷忧郁泥潭。最终,它们都未能顺利融入新的生活中,走向了命运的终点。一只因缺乏觅食技巧,在饥饿中耗尽生命,另一只则在狭隘的笼内,郁郁而终。
分析这则材料会发现,那些揭示故事蕴含的深邃哲理的关键句子常常在最后。这些句子不仅发人深省,而且直接触及材料的核心议题,是我们解锁文本深层意蕴的钥匙。因此,深入剖析材料中的关键句显得尤为重要。细致研读,我们会发现:两只麻雀因贪图自己认为的更为优渥的生活境遇,不惜舍弃眼前的幸福安宁,最终付出了生命。这一关键句能够相应引出“知足者常乐”的道理。有了这样的认知,就可以围绕“知足常乐”这一主题与中心思想来构思作文,确保文章内容既主题鲜明又逻辑缜密,充分展现个人对材料内涵的深刻理解。
2.联想翩跹拓新境
在写材料作文之时,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寓言、童话等。它们宛如一扇扇神秘之门,门后藏着深刻的寓意。面对这类寓意深远的材料作文,我们需凭借生活的点滴积累以及学到的丰富学科知识,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积极思考。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将这些材料中描绘的奇幻情境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精准立意,这犹如在知识的密林中寻觅那一缕指引方向的阳光。
仍以“双雀命运”这则材料为例,我们在立意时应当超越两只麻雀个体命运的局限,运用类比思维,巧妙地将故事情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一过程意味着要展开联想,借助创新思维将麻雀所做的选择及其引发的后果看成是人生旅途上种种抉择及其伴随的挑战,并且要深思这些选择是如何导向不同的成功或挫败的。如此,我们的作文便能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面貌,蕴含更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更深刻的人生哲理。
3.果由因生探本质
深入挖掘材料的蕴含,探寻产生某种结果的根源,是确定作文立意的重要方法。这种“由果及因”的思考过程,是审题立意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让思维的触角延伸至更为广袤的天地。以“石头中走出的‘她’”这则材料为例。
在一位雕刻大师的灵巧手下,一块原本平凡的大理石正经历着蜕变。他以无与伦比的精确与流畅,细心雕琢着,每一凿每一划,似乎都是心灵深处无数次预演的再现。随着刻刀的舞动,大理石中逐渐显现出一个栩栩如生、鲜活灵动的少女形象,这一奇妙过程缓缓展现在一个孩子眼前。少女的形象极为动人:她的臂膀线条柔和而优雅,五官精致细腻,尤其那双眼睛,仿佛蕴含着千言万语,引人遐想。目睹此景,孩子满脸好奇地向大师发问:“您究竟是如何在这冰冷的石头里,找到‘她’的身影的呢?”雕刻大师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浅笑,缓缓答道:“其实,‘她’并非原本就藏匿于石内,而是我先在心中勾勒出‘她’的模样,随后借助手中的刻刀,将心中的构想一点一滴地变为现实,让‘她’仿佛从大理石中悠然‘步出’。”
分析此段材料,可以发现雕刻家虽已提供解答,但其表述却略显含蓄。为此,在深入理解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由果及因”的推理方法,细致梳理隐藏于材料深处的逻辑脉络。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雕刻家的陈述本质上是在阐述他如何将少女形象赋予石块的,暗指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转化,而非简单的复制或“移植”。那么,这一转化的奥秘何在?全面审视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转化的核心在于雕刻家那精妙的雕刻技艺。孩子之所以感到惊奇,正是源于对雕刻家精湛技艺的由衷赞叹。尽管雕刻家似乎对石材的奥秘了如指掌,但实则是因为他技艺的高超,才使整个过程显得如此令人叹为观止。探究小男孩为何如此震撼,以及雕刻家为何能如此从容自如,答案已然呼之欲出。这背后是雕刻家经年累月、持之以恒的练习与磨砺,而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奇迹。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揭示材料中的因果链条,更能深刻认识到,任何非凡的成就都植根于不懈的努力与长期的积累,从而为确定作文立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求同存异映真知
有时文题材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犹如交织的画卷,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运用“求同存异”的审题技巧。“求同”,仿佛是在纷繁中寻觅一条主线,引领我们探索各材料背后潜藏的共同主题;“存异”,犹如捕捉每一抹独特的色彩,要求我们敏锐地辨识出材料之间的核心差异,深入挖掘其中的微妙之处。以下面两则材料为例。
材料一:一个和尚时,挑水自给,生活无忧;两个和尚时,他们携手挑水,效率倍增,事半功倍;然而,当三个和尚共同挑水时,却出现了推诿扯皮现象,谁都不愿担起挑水之责,最终导致了无水可饮的尴尬局面。
材料二:一粒米,对孤军奋战的蚂蚁而言,沉重得难以单独扛起;即便是两只蚂蚁携手,搬运时亦步履蹒跚,摇摇欲坠,似乎胜利仍遥不可及。然而,当三只小蚁齐心协力,则以非凡的默契,非常轻松地将这粒米稳稳抬起,顺利地穿梭进洞穴的深处。
深入分析这两则材料,不难发现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面对相似的活动,相同数量的主体——和尚与蚂蚁,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具体来讲,和尚群体在单独行动或双人合作时,饮水问题尚能得到解决,然而一旦增加到三人,反而陷入了无水可用的尴尬境地。反观蚂蚁,它们在独自行动时显得力量单薄,双蚁配合时亦显笨拙,但三蚁联手却能够轻松达成目标。这一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数众多并不等同于形成强大的合力,关键在于成员间是否能够心灵相通、行动一致。运用“求同存异”的审题方法,我们可以快速剖析出这两则材料的内涵:目标一致、齐心协力以及手段科学,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高效合作、愉快共事并迈向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上述富有逻辑的对比与分析,我们不仅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要义,更能在作文中展现出自己对合作这一主题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