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得法,笔绽芳华
作者: 闹尕东主常言道:“情动于心,而形于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抒情的重要性。抒情是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重要方式,情感是一篇文章的血脉,无论什么文章,若不融入情感,不论辞藻多么华丽,都无法打动人。那么怎样抒情,才能让真情自然而然地流淌于字里行间呢?下面我们一起剖析经典,学习抒情的写作技巧,为我们的文章注入真挚动人的情感。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是指不借助任何修饰和铺垫,直白坦诚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文章的关键处或是高潮部分,直抒胸臆能够鲜明而有力地将我们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旨。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中,作者魏巍在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殊死搏斗、马玉祥在烈火中救出朝鲜儿童,以及在防空洞中与战士们深入交谈等事迹后,直接抒发情感:“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将自己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让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志愿军令人敬仰的伟大精神。由此可见,在写作时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科技工作者们是时代的英雄,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他们的奉献精神照亮了民族的发展道路,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值得敬仰的人!”但使用直抒胸臆这一抒情方式时要注意不能太频繁,应当在情感累积到顶点时抒发。例如在文章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升华时,恰当的直抒胸臆能够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主题。同时,抒情要真实且发自内心,在语言表达上可以适当运用排比、反问和感叹等句式来增强语气,从而使表达更有感染力。例如,以”梦想“为主题写作文,前面可以叙写自己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坚持不懈地努力,在结尾便可以直抒胸臆:“无论前方等待我们的是狂风骤雨,还是惊涛骇浪,梦想的火焰都不会熄灭。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用汗水与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让梦想之花在岁月的枝头上肆意绽放。”
二、借事抒情
借事抒情是指通过具体事件抒发内心情感,这种抒情方式不是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将情感融入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让读者随事件的发展变化而心情起伏。同时,这种对往事的回忆和诉说往往更容易引起情感的波澜,让人能够因事而动情。《木兰诗》这篇文章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从木兰对着征兵文书的叹息到毅然决然替父出征和筹备行装的勇敢担当,再到多年艰苦征战后凯旋而归的坚韧与智慧,这一系列连贯生动的叙述,将花木兰对家人的关爱、对国家的责任和自身坚韧不拔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整篇文章并未直接夸赞花木兰身上所蕴含的品质,而是让我们通过具体事件去自行体会,这也进一步使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我们在写作中选取事例时,也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且能够充分表达自身情感的事件。当然,事件不需要过于复杂,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同时,在叙述事件时,可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神态或语言等细节描写来体现自身的情感变化。
三、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客观的景物,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内心想要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寄托于所描绘的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景物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成为情感的载体和象征。借景抒情这一方式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具像化,让读者在阅读时通过对景物的直观感受来了解我们内心的情感。同时,景物描写也能够为文章增添美感。在《黄河颂》这篇文章中,作者光未然描绘了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将黄河波澜壮阔的的气势与自身的爱国情怀紧密相连,让我们能够通过其对黄河的描写感受到其内心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敬仰之情。
因而,借景抒情时,应当注意所描写的景物要与自己的情感相契合,不能为了抒情而抒情。如表达心情的愉悦时,可以描写较为明媚的景色,例如:“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洁白如雪,像棉花糖般的云朵。微风拂过,路边的花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芳香,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美丽的身姿。”想要表达心情的悲伤或者低落时则可以描写阴沉或者压抑的景象,如“天空阴沉沉的,头顶的乌云就像一块厚重的铅板,沉甸甸地压下来,路边的树低垂着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也因这压抑的的氛围而哀伤。”
同时,为了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且更好地表达情感,我们也可以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角度来描写。在这个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所描写景物的感染力。例如,在描写花园时可以写:“花园中绚丽多彩的花朵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道绚烂的彩虹。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而蜜蜂的嗡嗡声,如同一首欢乐的交响曲。”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的描写,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花园的美丽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愉悦之情。
四、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是指将情感融入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抒发情感。融情于景与借景抒情有相似之处,但融情于景中的景与情融合得更加紧密,这里的情感不是简单地依附于景物,而是要完全渗透其中,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同时,融情于景这一抒情手法能够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自然流畅,从而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在《老山界》这篇文章中,作者陆定一写道:“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平生没见过的奇观。”这里作者看似是在描写夜晚行军途中所看到的火把与星星相连的景象,实际上这段描写中也融入了作者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作者没有直接阐述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而是通过这段场景描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红军长征路途的艰辛。
描写景物要捕捉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以及质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刻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融入要自然,避免刻意为之,如借助联想或者回忆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例如,看到故乡的老槐树,回忆起儿时的欢乐时光时可以写:“记忆中的那棵老槐树依旧静静地伫立在村口,粗壮的树干向四周随意伸展,那繁茂的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就像一位张开双臂等待游子归乡的老人在诉说着万语千言。我抚摸着粗糙的树干,儿时与小伙伴在树下嬉戏的场景涌入脑海。”通过对老槐树的描写,以及回忆和联想,将乡愁和对童年的怀念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五、咏物抒情与托物言志
咏物抒情是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细致刻画和描写抒发情感;托物言志是借助对某一物品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志向、意愿,或是某种精神品质和哲理。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借助具体事物抒情表意,使情感或志向更加形象可感。不同之处是托物言志更侧重于表达志向和哲理,咏物抒情则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咏物抒情和托物言志都能够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不仅避免了直接表达情感的直白生硬,还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更多联想。在《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中,作者端木蕻良对故乡的土地进行了描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作者借对“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等东北特有的地域特色事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土地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同时,这些景物描写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收复故土的坚定决心。“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等景物在这里也成了故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作者通过对它们的描写,进一步将自己复杂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以,在写作中要尽可能选择具有特点和鲜明象征意义的景物,并且该景物要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志向相契合。同时,在描写物象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表面的刻画上,而是要挖掘其内在品质和精神,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和志向。在描写过程中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和感悟,从而使文章更有感染力。例如,表达人物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可以选择在寒冬独自绽放,不畏严寒的“梅花”作为象征物;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则可以选择挺拔直立、中空有节且常被用来象征正直虚心的“竹子”。以描写蜡烛为例,我们可以写:“蜡烛安静地立在烛台之上,微弱的火苗在黑暗中摇曳,努力散发着光芒,只为照亮那一小片天地。它静静地燃烧自己,一滴滴蜡油缓缓流下,既是它无声的泪水,又是它奉献的见证。在蜡烛漫长的燃烧过程中,它不追求耀眼的光芒,也不渴望众人的瞩目,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它就像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们,用自己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温暖和光明。我赞美蜡烛,更赞美像蜡烛一样无私奉献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这样抒情,不仅表达了对蜡烛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还表达了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之人的志向。
总而言之,无论是直接抒情的真诚热烈,还是间接抒情的含蓄委婉,每种方式都有独特的表达效果,所以,在日常写作练习中,要根据具体的写作要求灵活运用抒情方式,以使情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