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分层进阶之道
作者: 徐相斌记叙文要选材新颖、叙事具体、描写生动、有真情实感、立意深刻,这些标准看似很高,但只要遵循“低起点、小梯度、分层次”的学习规律,作文水平定能不断提升。
写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将事件写清楚,其次是写具体,即有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且语言生动,感情丰富。而选材新颖、立意深刻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分层练习,逐步进阶:如第一层抓住要素写清楚,第二层添加细节写具体,第三层锤炼语言写生动。在完成了以上三个层次的进阶之后,就可以追求更高的写作层级了。
第一层:抓住要素写清楚
要想把一件事写清楚,动笔之前要先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般来说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例如《散步》这篇课文,时间:初春;地点:田边小路;人物:我们一家四人;事情的起因:一家去散步;经过:为走哪条路发生分歧;结果:母亲改主意,一家其乐融融走小路。写作的顺序,就是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不过,交代事件要素不应太刻板,要根据写作需要灵活处理。如时间、地点,有时候不用直接点明,可通过描写不同季节的自然景物以及早晚的变化间接地交代。写作顺序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如巧用倒叙、插叙等,使文章一波三折、起伏有致。其次,还要注意详略得当,应突出重点,略写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要合理分段,自然过渡等。
下面来看一篇题为“就这样慢慢长大”的概要:小时候,我的身体不好,妈妈便一直陪在我身边。那时的我成绩也不好,但妈妈从未嫌弃我。我很贪玩,不爱写作业,妈妈也没像其他妈妈那样声嘶力竭地责怪我。那时候我对世界的认知还很模糊,不知道学习是什么,成长是什么,责任是什么。我只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遇到什么困难,妈妈都会在我身边。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自己小时候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文章以“我小的时候”为引子,巧妙地串联起了不同时间段的回忆,使得内容连贯有序。
第二层:添加细节写具体
在明确基本要素之后,就需要通过添加细节来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突出人物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事情的细小之处。例如,可以细致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写具体意味着在写作过程中要详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要表达具体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观察,敏锐捕捉生活细节,同时将其完美融入作文中。如在描写外貌时,可写人物的穿着、发型、面部表情等。在写活动时,可以具体描写参与者的动作、神情等,还可以从多个方面更真实地展现场景。当然,要想写具体,还要有一定的词语积累,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就上文的例子,要将内容写具体,首先可将“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好,妈妈一直陪在我身边”,改成这样的表达:“小的时候,我身体虚弱,特别爱生病。妈妈总会第一时间陪在我身边,照顾我,安慰我”。但就生病而言,还可再具体一些,比如可这样描写:“记得有一次,好像是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突然发起了高烧,整个人软绵绵的,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自然也无法去上学了。妈妈见状,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急匆匆地赶到我身边。她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眼中满是担忧和心疼。接着,她拿出体温计,小心翼翼地帮我测量体温,然后轻声细语地安慰我:‘宝贝,别怕,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她不停地帮我更换额头上的湿毛巾,试图降低我的体温。”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病情的严重,以及妈妈的关爱之情。
再来看这一句“小的时候成绩不好,妈妈也没嫌弃我。”首先可进行背景交代,描写述一下小时候的学习环境:在一个普通农村,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旁,矗立着一栋普普通通的楼房。楼房里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个家庭有一个普通的孩子,那就是我。虽然我的生活环境普通,但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母亲,她给予了我无尽的关爱与支持。接着,可再从“妈妈的反应”来具体讲述,可以这样写: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妈妈真的不简单,她总是能以波澜不惊的态度面对我的不足。当我拿着成绩单,忐忑不安地站在她面前时,她没有对我发火,也没有责备我。她只是静静地看了我一会儿,然后温柔地笑了笑,说了句:“长高了啊,要是成绩也能长起来就好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妈妈的宽容与鼓励,虽然我当时并不完全理解她这样说的用意,但我知道她没有怪我,只是希望我能够变得更好。另外,还可以写“我”的内心感受。例如:“我感到庆幸,因为在我不懂事的时候,妈妈给了我太多的包容与温暖。她的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同时,我又感到深深的自责,如果我能早点懂事,早点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或许会更加努力,不让妈妈失望。然而,正是妈妈的鼓励与支持,让我逐渐树立了自信,学会了多替别人着想。我现在变得自信与善良,离不开妈妈对我的耐心教导。”
第三层:锤炼语言写生动
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教师经常带着我们一字一句地解析文本,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如《散步》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不仅描绘了母亲度过严冬的艰难过程,还隐含了“我”对母亲健康状况的深深忧虑,以及当母亲平安渡过难关时“我”内心的放松。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一个“探”字生动地写出“我”内心的紧张,换成“踩”“踏”之类的,就不能把这种心理表现出来。因此,在写作中,应该注重锤炼语言。无论是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以确保它们最准确地传达出我们的意图和情感。
此外,修辞的巧妙运用,不仅将描写对象刻画得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登勃朗峰》的第五段,作者将云朵分别比作轻歌曼舞的歌姬与纯洁的天使,赋予了云朵以人的形态和情感,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云朵的轻盈、柔美以及变化多端的特性。与此同时,通过引用、化用、仿用诗词、名言等,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语言,使文章表意更加鲜明。
另外,短句明快有力,长句气势贯通,整句庄重有力,散句灵活自然……若能根据表达需要,巧妙使用不同句式,就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这种句式上的变化也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流动的美感。
文章生动可感,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的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人物、事件、情感的深入挖掘和具象呈现。生动的描写还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读者在阅读之后无动于衷,那么这篇作文就不能算成功。因为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如:
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在一条小河的旁边,有一栋普普通通的楼房,住着一个幸福的家庭。这家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这就是我,但是我有一个不一样的母亲。如果进行生动描写,就可写成这样:在这个宁静的乡村,拖拉机驶过时的轰鸣声能传遍整个庄子。村头有一条小河,水中游弋的鱼儿、倒映在水中的白云以及岸边轻拂的杨柳,共同编织成一幅美妙的风景画。河畔一侧,矗立着一栋看似不起眼的楼房,它的外墙已略显斑驳,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窗棂上挂着几串风铃,我每次仅凭听到那清脆悦耳的风铃声,便知道已经到家了。作为这栋楼房的小主人,我时常感觉自己如同这片土地上的一粒尘埃,但在妈妈的呵护下,我快乐地成长。我的妈妈,在我眼中是个大美女,明星也无法与之媲美。我曾好奇地问妈妈为何长得那么高,她笑着回答,是因为我每次成绩进步一点点,她就长一点点。那时的我还信以为真,如今才明白,这只是妈妈激励我的一种方式。当我问及妈妈为何如此美丽时,她温柔地说,因为我们都是善良的人。在那些似懂非懂的话语中,我渐渐长大。
这样具体生动的文字能让文章更出彩。
四、写作示例
题目:考试之后
1.第一层:抓住要素写清楚
考试结束,我独自来到操场,心中满是沮丧。许多题目我都不会做,这次肯定考砸了。想起老师曾答应帮我调整座位,现在看来也无望了;妈妈答应陪我看电影,也将化为泡影。原本和几个好朋友约好一起出去玩,但现在估计爸爸也不会同意了。
点评:写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时也写清楚了考砸了的缘由及影响。
2.第二层:添加细节写具体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缓缓将桌上的文具收拾进书包,离开了考场。交上试卷的那一刻,我已预感到结果不尽如人意。我独自走出教室,走向空旷的操场,那里只有我的身影。回想起上周二,我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请求调换座位,理由是同桌成绩不佳,无法给予我学习上的帮助。老师答应了我的请求,但附加了一个条件:语文考试成绩要超过同桌。那时的我自信满满,认为这并非难事。如今想来,我觉得十分羞愧。接着,我的思绪又飘回到上周与同学的闲聊中。他们提到电影院正在上映《热辣滚烫》,据说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我好久没去电影院了,于是便和妈妈说了想看电影的愿望。妈妈边包饺子边随口答应了,但同样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这次考得好,不仅一场电影,十场电影也可以。最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爸爸的身影。我还没来得及跟他说,我想去附近新建的公园玩,那里可以放风筝、数野鸭、在草坪上追逐、在树林里捉迷藏。我有几个好朋友,我们计划一起去,但现在看来,这个愿望也要落空了。因为我知道,如果爸爸看到我的成绩,不打我就已经是万幸了。
点评: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考试结束后的场景,并巧妙地穿插了考试前的几个关键场景。每一个场景都描写得很具体,这样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能跟随作者的思绪,感受到其复杂的心境。
3.第三层:锤炼语言写生动
对于上文“操场上”的那段叙述,可将其写得更生动些。
语文考试结束的铃声宛如一声悠长的叹息,带着难以言喻的遗憾。于我而言,心情尤为沉重,如同在激烈的战役中遗失了瑰宝,我心中充满了怅惘。我缓缓起身,开始收拾文具,每一样都被我近乎愤怒地塞进文具盒,仿佛这次不尽如人意的考试结果全是因为它们的缘故,尽管这并无道理。我独自走向操场,那里空无一人,仿佛一片孤寂之地。试卷上的那些内容老师反复讲解过,而我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想到这儿,我不禁开始思考,我真的有好好学习吗?为什么成绩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呢?我抬头望向西边,夕阳正温柔地轻抚着大地,但似乎唯独遗忘了我。那一刻,我竟有些自嘲地想,也许连太阳也觉得我并无多大出息吧。然而,这份自怜很快被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所取代。
点评:作者巧妙地将考试结束的铃声比喻为“一声叹息”,这不仅仅是对声音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直接反映。通过这一比喻,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失落。从收拾文具时的愤怒与无奈,到独自走向操场时的孤独与怅惘,再到面对夕阳时的自嘲与不甘,这些细腻的情感变化都被作者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由此可见,生动的描写能够让文字“活”起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