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学写寓言
作者: 吕思佳寓言往往通过简短的故事情节,展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理。写寓言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寓言故事呢?
一、寓言的特点
第一,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寓言的篇幅通常都比较短小,语言简练,具有丰富的内涵。寓言不像长篇小说或史诗那样需要庞大的篇幅叙写复杂的情节和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相反,寓言往往只通过一个小故事或一种现象,揭示某种道理。
第二,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寓言多取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寓言中的“寓”指的是寄托,即作者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等寄托在故事中,往往通过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人物行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这种讽刺性和教育性使寓言成为一种非常有力的社会批判工具。
第三,虚构性。寓言的故事情节大多是虚构的,因此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各种各样的角色和情节。这种虚构性使寓言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当然,尽管寓言故事是虚构的,但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教训是基于对现实生活和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因此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第四,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理清写作的思路
(一)明确主题,确定寓意
在写作寓言之前,首先要明确寓言的主题,即寓意。寓意是寓言的灵魂,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确定寓意后,整个故事的情节、角色和对话等都要围绕寓意这一中心思想展开,这样可以使故事具有连贯性,浑然天成。在确定寓意和主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揭示人性弱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或现象,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比如通过故事揭露或探讨某一特定的人性弱点——贪婪、虚伪、懒惰等,这些弱点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我们熟知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就揭示了人性中容易盲目同情,不辨是非的弱点。
2.批判社会现象。通过故事批判社会现象,比如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科技依赖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养成观察社会的习惯,深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等。比如《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就讽刺了社会中的虚伪、盲从和权力腐败现象。
3.强调道德和价值观。寓言是道德教育的有力工具。同学们可以通过寓言故事弘扬某种特定道德观念等,比如诚实、正义、勇气、尊重,要确保这些思想观念在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就形象地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总之,同学们在写寓言时,首先要明确想表达的寓意或主题。如果你想表达“贪婪最终会导致毁灭”的道理,可以创作一个与贪婪相关的故事,如“贪吃的老鼠”或“贪婪的渔夫”等,让读者深刻认识贪婪的危害。
(二)构思情节,塑造角色
寓言故事的情节一般比较简单,但要有明确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要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构思情节时,要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同时要尽可能地突出主题和寓意。寓言中更为重要的是角色形象的塑造。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应该能够体现出你想要表达的道理或认识。在塑造角色时,可以运用以下技巧:
1.可以选择具有符号化象征意义的动物角色。寓言常常用象征性的元素或情境来强化主题,如某种动物代表某类人,某种自然现象象征某种道德观念等。比如在《狮子和老鼠》的故事中,狮子象征着力量和权威,而老鼠则象征着弱小和卑微。通过狮子和老鼠的故事,表现强大与弱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最终,老鼠用其微小的力量帮助了狮子,使狮子对老鼠产生了感激和尊重之情。这个故事中的狮子和老鼠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我们在写寓言故事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有象征性的动物作为寓言的主要角色。
2.通过细节描写塑造角色。通过细节描写丰富角色的形象,刻画角色的外貌特征、动作习惯、语言风格等,这些细节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性格特点等。比如,描述猫的瞳孔如何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收缩和扩张,可以表现其机警和狡猾;描述猫走路时轻盈没有声音,可以表现其敏捷和谨慎。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猫的性格特点。
3.注重情感共鸣。在塑造角色时,考虑读者的情感体验,让读者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角色更容易深入人心,能促使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等。在《小马的过河》故事中,小马初次尝试独自过河时感到害怕,这种情感体验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曾有过面对未知时的恐惧和不安。通过小马最终鼓起勇气成功过河的经历,读者也能感受到成长和克服困难的喜悦。
(三)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增强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是提升故事表现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故事具有丰富的内涵,使角色更加鲜活。而恰当的写作技巧也可以为寓言增色,使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以下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供大家参考和运用:
1.比喻。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相似的事物相比较,来揭示其本质或特点。在寓言中,比喻可以用来形象地描绘角色、情境或道理。例如,将贪婪的人比作“饿狼”,将善良的行为比作“温暖的阳光”,这样的比喻能够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 拟人。拟人是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特征或情感的修辞手法。在寓言中,拟人常用于动植物、自然现象或抽象概念的描述,使其具有思想和行为能力。例如,让树木能够说话、让风有情感,这样的拟人手法可以增强故事的奇幻色彩,吸引读者的兴趣。
3. 夸张。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的特征、性质或作用进行放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在寓言中,夸张可以用来强调情节的重要性或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例如,描述一个懒惰的人“日上三竿才起床”,或者形容一个勤奋的人“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样的夸张手法能够让读者对角色的特点产生深刻印象。
4.反问和设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设问则是自问自答。这两种修辞手法都可以用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强调故事中的某个观点或寓意。在故事的关键时刻使用反问句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或者在揭示寓意之前使用设问句来引导读者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则关于“诚实”的寓言中,作者在故事的关键时刻使用反问句:“如果你说谎,别人还会相信你吗?”这样的反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接着,作者使用设问句自问自答:“诚实是什么?诚实就是不说谎、不欺骗。”这样的设问帮助读者得出正确的结论,加深对诚实的理解。
5.对话。对话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生动、有趣的对话对于提升寓言故事的表现力至关重要。在编写对话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符合角色身份以及富有情感色彩。同时,通过对话中的冲突和矛盾可以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主题。
(四)结尾点明寓意,留下思考空间
在寓言创作中,结局的设计至关重要。好的结局可以突显故事的中心思想,使读者在感动之余,领悟深刻的道理。在故事结束后,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寓意。当然结局的设置需要合乎逻辑,不能突兀。虽然结局应该明确,但也可以有一定的开放性,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解读,这样的结局往往更具有深度和启发性。
三、写作建议
第一,多阅读经典寓言作品。阅读经典寓言作品对于学写寓言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阅读经典的寓言作品,不仅能够为同学们提供灵感,还能够帮助大家在阅读中具体感知寓言的结构、风格和语言特点。在开始写寓言之前,同学们可以先阅读一些经典的寓言作品,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寓言的寓意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的,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角色的行为、对话和环境描写来展现寓意的。同时,也要注意寓言的语言风格,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二,尝试仿写与改编,循序渐进地提升写寓言的能力。借鉴经典和传统文化是寓言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资源,这些都可以为寓言的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经典文学作品,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都包含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经过时间的沉淀,依然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普遍的教育意义。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故事进行仿写或改编。
第三,在适当的空间内勇于尝试和创新。在掌握了基本的寓言写作技巧后,要勇于尝试和创新。寓言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同学们只能按照传统的模式来写作寓言,大家可以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例如,你可以将寓言与现代科技、环保等主题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寓言作品。或者,可以运用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来丰富寓言的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加精彩。
第四,反复修改和润色。俗语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对于寓言来说尤其如此。同学们在完成初稿后,一定要反复修改和润色——检查故事情节是否连贯、角色是否鲜明、语言是否精炼等方面的问题。在修改过程中,可以请教他人或参考优秀的寓言作品。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帮助你发现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的方向;参考优秀的寓言作品,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提升寓言写作能力。学写寓言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同学们将逐渐掌握寓言的写作技巧,创作出优秀的寓言作品。
由此看来,要想写好寓言,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寓言独特的文体特点,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先明确主题和寓意,并通过有趣的情节和鲜活的角色来表现主题与寓意,同时要注意运用多样修辞手法,并在结尾适当点明寓意。当然,同学们要广泛阅读,多读经典寓言,多进行写作练习,如此,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寓言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