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课文学写作
作者: 孙崇梅当人们需要把某事物或事理解说明白的时候,就要用到说明的方式,所以,说明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体裁。大到科普文章、科学报告,小到我们身边常见的产品说明书,随处可见说明文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教育部制定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版)也明确提出了“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的要求,这充分说明,说明文的写作与记叙文、议论文同样重要!然而,实际情况是,与记叙文、议论文相比,写说明文竟然是很多学生感到最头痛的事,原因是:一是不知从何下手,二是不知写什么。由于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和各种考试中很少涉及说明文的写作,这也给学生一种“说明文不重要”的暗示和误导。这种认识和现象必须改变,否则学生“怕”写说明文的被动局面还会延续下去。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说明文呢?我认为只有两个字:“模仿”!“模仿”什么呢?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模仿样本就是课文。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认为,写说明文可以从学写文章的开头入手。具体地说,就是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例,先归纳总结说明文的开篇特点和规律,然后学习、借鉴。
梳理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同学们会发现,它们的开篇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是引出说明对象;二是确立说明中心。因此,写说明文,要围绕引出说明对象和确立说明中心进行构思。
一、开门见山,直指说明对象
例如毛宁《梦回繁华》的开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因为这幅画见证了当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人物繁多、景色繁盛、商业繁华、场景繁华、时代繁华、工作繁忙”,所以用一幅画开头,既引出了说明对象,又紧扣标题;黄传惕《故宫博物院》的开头:“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与名称演变。这种直截了当的开篇方式,明确了说明对象,很容易确立说明中心,能够防止偏题离题。为学生的写作树立了易于掌握的开篇范例,是学写说明文的首选,学习课文后要及时进行类似的仿写训练。
二、巧用比喻说明法
比喻说明是说明文最常用、最生动有趣的一种开篇方式。比喻说明法不同于比喻的修辞手法,是通过两个事物相比,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如以近喻远、以熟悉的喻陌生的,形象地突出被比喻事物的特点,不能夸张。例如茅以升《中国石拱桥》的开头,在说明中国石拱桥优美造型的特点时,说它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把石拱桥比作天空中美丽的彩虹,形象生动,想象奇特,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与阅读兴趣;朱相远的《食物从何处来》,为了把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植物“自养”过程解说明白,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具有相似点的事物,采用比喻说明法,把植物根系上的根毛比作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叶子比作食品工厂,叶绿体比作合成车间等,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喻说明,把植物自养的过程说得浅显通俗,具体可感,生动而有趣。
三、学会下定义、作比较的方法
说明文为了说明某一对象,往往先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告诉读者它“是什么”,这是运用形式逻辑中的下定义的方法,揭示概念的内涵。例如《食物从何处来》的开头中:“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这就是下定义,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揭示了某事物的本质特征,确定了某一事物的范围和界限,被说明的对象一经定义,就跟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了。在说明一些比较抽象或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可以用具体的或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与之比较,通过比较说明它的性质、特点、原理等;当然要选择有相似点的事物才能作比较,而且要确定比较点,突出相异点,以显示其特征,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说明效果。例如叶圣陶《苏州园林》的开头,把苏州园林与我国各地的其他园林作比较后,得出“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的印象;吕叔湘《人类的语言》,为了说明人类语言具有“随机应变、有声语言”的特点,用鹦鹉和猩猩等动物和人作比较,用有声语言与打手势、画画儿作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这种说明方法在说明文写作中用得十分广泛,同学们可以模仿学习,灵活运用。当然,这两种方式的开篇稍有难度,写作时大家可以从“对象是什么事物、是什么性质、起什么作用”等方面去思考用语。
四、引用开头法,自然巧妙地引出说明对象
开头引用诗词、名言警句或谚语、传说,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让读者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例如陶世龙《时间的脚印》,开头引用了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既照应了题目,引出说明对象,又为文章增添了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开头引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农谚,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又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事理。这样的开头符合读者“好奇探究”的阅读心理,能够很快地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用设疑提问的方式开头,引出说明对象
这种开头以设疑(问答)的方式点明文章主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谈家桢《奇妙的克隆》的开头:“克隆是什么?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音译为‘克隆’。”桂文亚《你一定会听见的》的开头:“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这种疑问式的开头,能够使读者带问而入,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在熟悉了引出说明对象的几种方法后,还要学会如何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确立说明中心。例如:建筑类,一般要从使用材料、外观形状、内部结构等方面考虑;动物类,一般要从外观形态、动作、生理特点、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考虑;植物类,一般要从生长环境、形态、生长规律、怎样培植等方面考虑;自然社会现象类,一般要从现象特点、内部本质规律、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考虑。确立说明中心要尽量明确,甚至单一,面对搜集到的相关材料,要分清楚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与作文的中心,不至造成思路混乱,脉络不清。
说明文开篇的方法较多,仿写时要根据写作需要选择,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训练,从“怕写”到“敢写”,再到“爱写”,最后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写出高水平的说明文。
六、注意事项
1.把课文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挑选与课文类似的、最熟悉的对象进行归类写作训练。例如建筑物类,可仿照《故宫博物院》,学写校园里的教学楼、当地的电影院、体育场馆等熟悉的对象,像课文一样开篇写出对象的位置、中心特点和用途;仿照《中国石拱桥》《桥之美》,通过观察当地的桥,像课文一样用打比方、摹状貌的方法引出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当地桥的不同特点;仿照《苏州园林》,先去参观当地的公园和亭台楼阁等景点和建筑,然后像课文一样采用摹状貌、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向外地游人解说;仿照《松鼠》《蝉》《大雁归来》,通过观察自己家豢养的猫、狗、兔子、鸽子等宠物,像课文一样用“漂亮、温柔、驯良、乖巧”这样形象、简洁的词语来展现说明对象的特点;要先动手、后动笔,从写自己亲手实践过的、最熟悉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入手,例如《怎样淹咸菜》《怎样写读书笔记》《怎样做风筝》《制作孔明灯》等。
2.在归类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训练。相比于归类训练,迁移训练中的写作对象可以有所变化,例如由《故宫博物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迁移写校园里的艺术墙、雕塑、宣传栏、黑板报、教室里的学习园地等,由《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迁移写“我们的宿舍”“我的书房(或卧室)”等,由《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迁移写“我家的燕子(鸽子)”“学种菜”等。迁移训练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3.通过观察与比较,抓住特征,运用好说明方法。虽然说明文的开篇十分重要,但毕竟只是整个说明文写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过程中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有了良好的开头还要有丰厚的作文内容。判断一篇说明文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抓住和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要突出事物的特征,就要在动笔前对说明对象进行仔细观察和认真比较,要有目的地反复、多角度研究它的外形、构造、用法等,找出独特之处;然后选择并处理好材料(详略取舍),合理安排结构,掌握和熟练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
4.鼓励创新。在归类训练和迁移训练的基础上,不要为开头的几种模式所束缚,既参考和遵循说明文的开篇规律,又不受常规模式的困扰。要放开手脚,勇于尝试,自由发挥。如果遇到命题或某一适合写说明文的对象,即可对其进行归类,并选择自己认为恰当的开篇方式写作。
综上所述,说明文注重的是知识性与客观性,不以形象感人,不以道理服人,只以知识授人。在内容方面,只要求客观真实,无需绞尽脑汁去虚构编造,不必进行创新创造和表达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结构安排方面,只要按照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或本身的条理性,“言而有序”地解说明白即可;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准确、简明、通俗、平实,多用短句,只是为了明快清楚地说明问题,不需要渲染与夸张,没有弦外之音。所以说,说明文并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写!只要放下思想包袱,消除畏难情绪,大胆动笔,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在逐步熟悉和掌握了开篇的常用方法以后,在写作过程中能够紧紧抓住并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勤写多练,长期坚持,就一定能够写好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