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 重温美好

作者: 潘春阳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深爱之人?她陪伴你成长,督促你学习,在你委屈时安慰你,在你失意时鼓励你——她就是妈妈,伟大的母亲。在课文《回忆我的母亲》中,我们通过朱德的文字,看到了一个坚韧、勇敢、不屈不挠的母亲形象。这是万千母亲中的一个,而每个人的妈妈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闪光点。她们的魅力应该被看见。下面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探讨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细画人物“肖像”

岁岁年年,你我在长大,妈妈也在变老。岁月留不住,但妈妈藏在时间里的针脚却实实在在地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不要错过那些细节,也不要忘记妈妈的付出。要写妈妈,不能少的是写妈妈的日常生活,且越是细节之处越能打动人。写人时,第一重要的是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之处见真章”,写作一定要娓娓道来,且要真实。因为只有真实的内容才能引起共鸣。所以,写母亲这一人物时,应该从小事入手,抓住细节之处精雕细琢。这便是以小博大,用小事凸显妈妈的付出,使妈妈的形象鲜活立体。

朱德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这些被朱德看在眼里。是啊,母亲总是操劳的,在你我的记忆里也藏着很多妈妈忙东忙西的身影,她们手里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处理不完的事。让我们把这些细节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记录下来。

写妈妈的日常劳动:

“妈妈有一双神奇的魔法手,什么东西经过她的手,都会变得不同。白白的面团经过了妈妈的手变成了好看又好吃的馒头;一团毛线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美丽的毛衣;一根扫帚经过妈妈的手成了让地板变得干净的魔法武器。”

也可以用朴实的语言直观地描写妈妈一天到晚的劳作:

“妈妈常常早晨五点就起床给我准备早餐,虽然她尽量放轻了脚步,但鸡蛋刺啦下锅的声音,还是进入了我的耳朵里——那是每天清晨最美妙的闹钟。我总是赖床,而在我赖床的时候,妈妈早已干了许多家务。在我看不到的厨房,妈妈已经洗了碗筷,擦干了灶台,还拖了地板。在客厅,妈妈帮我把书包准备好,把保温杯放满水,又准备好了我当天要用的所有书本。最后妈妈还要把我要穿的衣服都准备好,再等待我醒来。原来我的一天还没开始,妈妈就已经做了这么多工作。”

二、外貌描写“点睛”

妈妈长得漂亮吗,是不是已经长出了白发,她的双手是否因为劳作而生了茧子?人物描写的第二要素是外貌描写,写人一定要学会写外貌。怎么写呢?这需要一点技巧,其实不必十分细致地描写人物的长相——眼睛、鼻子、嘴巴无需一一的描写。譬如儿童画、抽象画或者由线条组成的画,虽不具体全面,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在写人物时也应如此,不必面面俱到,写出人物最为鲜明的特征即可。

1.节节暖,掌纹里的温度

写母亲,可以抓住细节,如写母亲的“手”:

母亲的手像一本写满故事的书。食指关节处的茧子是织毛衣的竹针磨出的年轮,虎口的裂痕是冬日洗菜结下的冰花。每个清晨,这双手都会把我的校服领子熨得笔挺,蒸汽氤氲中翻飞的衣角像白鸽的翅膀。

最难忘那天晚上写作业时。台灯把我的影子投在墙上,母亲默默坐在床沿削铅笔。小刀划过木纹的沙沙声里,她忽然用拇指摩挲我的耳垂——这是从我三岁起就有的习惯性动作。铅笔屑在月光下簌簌飘落,堆成小小的雪山,她掌心的温度就这样顺着耳垂流进心里。

2.点点光,眼神中的星河

写母亲,可以写母亲的眼神:

妈妈的眼睛是藏着星辰的湖泊。当你在饭桌上说起班级趣事时,她的瞳孔会泛起粼粼波光;当你捧着奖状跑回家时,她的眼尾会绽放出细碎的星光;当你深夜咳嗽惊醒时,她的目光又化作温热的药汤,轻轻漫过你发烫的额头。

记得初二那年冬夜,我躲在被窝里为月考失利偷偷流泪。月光像白霜铺满窗台时,妈妈突然掀开被角,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指腹抹去我眼角的泪珠。她的眼睛在黑暗里亮得惊人,睫毛上沾着厨房带过来的水汽,倒映着床头小夜灯暖黄的光晕。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最温柔的安慰不需要言语,母亲的眼睛自会编织出治愈的网。

试着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眼神:接过你削好的苹果时惊喜的微光,目送你上学时牵挂的涟漪,翻看你成长相册时荡漾的柔波。就像朱德在文末写道“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我们也可以说“母亲最大的魔法,是把所有心事都酿成了眼里的光”。

3.细细寻,褶皱里的微光

写母亲,可以写母亲的皱纹:

妈妈的眼角有三条横着的皱纹,像鱼的尾巴,平时妈妈没有表情的时候,这些皱纹就藏在暗处。但是在妈妈笑的时候,或者皱眉的时候,这些皱纹便马上鲜明地展现出来。我好奇妈妈眼角的皱纹为什么时隐时现,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妈妈眼角的皱纹居慢慢变多了,已经从三条变成了四条、五条……我终于知道那是岁月刻在妈妈眼角的笔记。妈妈的皱纹就像时光的象形文字,记录着妈妈陪我成长的点点滴滴。

诸如此类对妈妈外貌的细节描写都是点睛之笔,就像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并没有直接描绘母亲的外貌,而是通过“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质朴而真实的叙述,生动展现了母亲勤劳能干的形象,让人物更加立体、饱满,令人印象深刻。

三、事件彰显“灵魂”

要想让人物真正立起来,事件的叙写必不可少。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是这些事情组成了鲜活的日子。事件是让人物动起来的关键,只有把人物放在事件中,才能突出人的特点。朱德在文章中写了好几个事件,他写庚子年前后的四川大旱,着重描写了他看到的“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而后又在这一段的末尾写道:“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这样描写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坚强的英雄母亲,在那样混乱的世道,仍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生活,这样的母亲是可敬的。所以在写人物时要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把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件中去写。

比如,可以写一写生活中的小事,写母亲在厨房里的忙碌:深秋的傍晚,她站在灶台前熬梨汤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蒸腾的热气在窗玻璃上凝结成霜花,她转身盛汤时,围裙上的碎花图案在暮色中明明灭灭,像暮春的樱花飘落在深褐色的陶碗里。还可以写具有冲突性的事件:邻居突然争吵起来,我被妈妈像小鸡仔一样护在身后,她一只手抓住我的胳膊,另外一只手还挥舞着让那些靠近我的人远离。把我带到安全之处后,我以为妈妈会加入“战斗”中,没想到妈妈居然担当起了“和事佬”——先是用身体隔开了正在冲突的两个邻居,接着,拉着邻居的胳膊开始劝导,十几分钟后双方都熄了火,各自回家去了。我看着朝我走来的妈妈,第一次发现她的身影竟如此高大。

通过事件描写人物,更容易让人产生画面感。而且这些事件能让文章不那么空洞,让人物形象真正立起来。

四、视角突出“特点”

描述人物有很多种方式,可以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朱德写母亲是通过回忆,刻画的是他记忆中的母亲,因此娓娓道来,不仅写了具体的事件,还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和对母亲的认识。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写作视角,用回忆的方式去写,用自身情感烘托人物。

母亲这一角色身上有非常多的共通性,很多同学对母亲的情感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我们要尽量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用优美的文字带领阅读的人进入我们描绘的世界中去。

1.声音的标本

很多回忆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要编织唯美的“回忆文字”可以从五感入手,写声音:闭上眼睛,那些声音仿佛就在耳边响起,回忆里的老式挂钟钟摆摇晃着往事的回声。小时候,母亲总在雨夜唱她年轻时的歌谣,那些歌的调子从记忆深处浮起,那是她边摇摇篮边哼唱的江南小调。阳台上晾晒的床单在风里扑簌作响,和着她搓搓衣板的节奏,织成童年的安眠曲。

声音也可以是具体的,可以是妈妈留给你的一句印象深刻的话:某个停电的夜晚,母亲在烛光里教我包粽子。箬叶沙沙的摩擦声混着糯米落进“斗笠”的淅沥声,她手腕上的银镯子不时碰出清越的响。黑暗把我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她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教导:“要像包粽子那样,把好时光都扎紧”。

2.气味的琥珀

除了声音,气味也能引起共鸣,人们对气味的记忆往往和具体的人、事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描写人物时写气味能够营造独特的氛围:

小时候很喜欢钻进放衣服的柜子或者箱子里,因为那里的味道让我沉迷,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总会放一些樟脑丸进去,连衣服也染上了淡淡的樟脑味。类似记忆中关于母亲的味道还有很多,薄荷的清冽是夏夜驱蚊的蒲扇,蜂花檀香皂的甜腻是澡盆里蒸腾的云雾,风油精的辛辣是发烧时驱赶病痛的神祇。这些气味在岁月里发酵,成为打开记忆的密钥。

去年整理旧物时,我忽然在衣柜深处触到一团柔软的织物。那是母亲织了一半的毛线围巾,绒线间还沁着淡淡的茶香——她总爱在织毛衣时泡一壶茉莉香片。未完成的针脚停驻在某个冬天的午后,像未完待续的诗行。母亲织毛衣的技术很好,她的一针一线,我的一年一月。就这样我在期盼新衣服和新年的日子里越长越大,母亲织毛衣的速度越来越慢,但我知道,那只是岁月沉淀的重量,沉沉的压在她的臂弯。

总之,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不一定非得进行宏大叙事,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渺若尘埃的瞬间,才是最珍贵的琥珀,它们凝结了岁月的糖,是母亲的爱流淌出的清香。当你学会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光的轨迹,在平凡的纹理中发现爱的密码,笔尖自会流淌出生命的芬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