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意为高
作者: 姬姗姗作文之法,犹如匠心筑梦,立意乃其灵魂先导。文章之优劣,非但观其内容之广博、文笔之流畅,更在于其情感意旨之深沉,以及予人心田以甘露、启迪智慧之火花、感染灵魂之力量。正如王夫之先生所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是以,作文当悉心耕耘素质之沃土,精心磨砺语言之锋刃,巧妙布局文章之架构。有此,方能铸就立意精准、新颖脱俗、意蕴深远的佳作。
一、立意
1. 打牢根基
教材,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宝库,赋予我们构建文句的砖石与技巧,更是心灵的舵手,引领我们洞见真理。因此,在教材之研习中,我们要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汲取其中蕴含的情感甘霖与价值琼浆,滋养我们的心田,丰盈我们的灵魂。唯有根基稳固,方能使文章之立意准确而高远。
以“____并没有结束”为题的写作为例,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核心词“并”隐含转折的逻辑,强调了某种状态或情感的持续与未竟,深化了“没有结束”的意蕴。可以对亲人、朋友等的误解作为写作起点,随着真相逐渐明朗,表达误解带来的内心触动与深远影响。于是,“并没有结束”这一表述,便成为承载真挚情感与爱的载体,显得尤为真实且动人。又如,在写以“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为主题的文章时,若单纯聚焦旅途中所遇的不良现象,对社会治安及政府能力的负面评价,立意便偏离了题目正向立意的要求,难以获得高分。正确的做法应是,立意积极向上,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 独辟蹊径
写作文既要在规定的画布上勾勒生命图景,又要让灵魂的震颤穿透文字的藩篱;写作文不仅在于展现生活的吉光片羽与阅读的智慧积淀,更在于从看似雷同的人生轨迹中,提炼出独属个体的思想结晶。那些撞击心扉的哲思,那些穿透表象的洞见,恰似暗夜中的星辰,将平凡的生活碎片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以材料作文“经历是一种收获”的写作为例,材料内容是,在一次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从老师那里获得了奖赏。值得注意的是,题目提示语强调了“每一次经历,都会有别样的收获”,意在引导我们挖掘经历背后的深层意义。如果我们仅将课堂实践活动作为写作的直接素材,或者叙述自己的“第一次”经历,诸如第一次做饭、洗衣等生活琐事,那么会使所写的内容趋于雷同,立意也多聚焦于尝试失败后的实践感悟,或是体验劳动乐趣、理解父母辛劳等情感收获。这种类型的写作缺乏新意,难以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自然难以获得高分。为了突破这一局限,在立意上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例如,不局限于简单叙述生活琐事,而是深入探讨“播种”与“收获”的辩证关系,赋予经历更丰富的哲学内涵。
二、方法
1.实物着墨映真谛,虚境驰骋绘神韵
文章立意的实与虚,恰似中国艺术中的工笔与写意。择实而立意者,当如《孔乙己》中浸透青衫的酒渍、《项脊轩志》里枇杷树的婆娑,需以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剖析生活肌理,在细微处捕捉灵感——或是老茶倌布满裂痕的陶壶,或是母亲纳鞋底时弯曲的指节,皆可化作承载思想的容器。这种扎根现实的创作,要求我们以显微镜观察世界,让油纸伞上的雨珠都能折射出世态炎凉。而虚境造意之道,则需深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东方美学。庄子笔下扶摇九万里的鹏鸟,李白诗中飞流直下的银河,正是以留白与隐喻构建的想象圣殿。这种创作如同在宣纸上晕染墨色,借《秋声赋》的萧瑟写人生迟暮,托《赤壁赋》的江月抒宇宙之思,让文字的留白处自然生长出万千意象。当我们以“红烛垂泪”喻离愁,用“寒蝉噤声”写孤寂,实则是为读者架设通向情感彼岸的虹桥。
以“窗”为题的写作为例,我们既可以从其实质功能着眼,探索其物理层面的多样角色:窗户是阳光与清新空气的通道,是抵御寒冷侵袭的屏障,亦是居室中不可或缺的雅致点缀。此外,窗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分界,更承载着窗内窗外的无数故事,见证着生活的流转与变迁。细究窗的种类与风格,从古典到现代,从简约至繁复,四季更迭中,窗亦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成为时间与空间的独特注脚。转而向“窗”的抽象意涵延伸,我们得以开启心灵的视野:心灵之窗,寓意着内心的纯净与通透;童年之窗,则是对过往纯真岁月的温柔回望;生命之窗,象征着生命旅程中的希望与启迪;社会之窗,透视着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风貌;建筑之窗与艺术之窗,则分别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辉煌。实写与虚写,在此构成了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实写赋予虚写以具体形态,使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描绘变得触手可及,氛围浓厚,背景广阔,意蕴深远;而虚写则升华了实写的境界,引导读者跨越现实的局限,以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高层次的艺术审美空间。因此,面对具体可感的写作对象时,我们可以巧妙地引入虚写手法,赋予作品更深远的意境;反之,对于抽象概念的阐述,则宜以实例为依托,使论述更加鲜活、有力。这种“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的转换,正是文学创作中追求深度与广度并重、具象与抽象交融的高超技艺。
2.顺流而下寻常理,逆流而上探新思
真正的写作艺术,正在于立意顺逆之间的辩证交响。顺向立意如《岳阳楼记》承续“忧乐”之思,范仲淹在滕子京重修楼阁的叙事中,自然升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忧民之思;《师说》开篇直取“传道授业”古训,在尊师重道的共识里开辟新境。这种创作如同临摹《兰亭序》,既要笔笔中锋承继传统,又能在规矩方圆间展现个人笔意。逆向立意则需深谙“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创作真谛。当苏轼在《晁错论》中推翻“忠臣冤死”的定论,直指晁错“自取其祸”;当王安石为孟尝君翻案,写下“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惊世之语——这些思想的反向突围,恰似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狂草,在打破常规中开辟新章。这种创作智慧,要求我们既要有韩愈“焚膏继晷”的学术积淀,又需怀揣李贽“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批判勇气。
以“珍惜”为题的写作为例,我们往往会遵循常规思路,聚焦于生活中那些宝贵的事物与情感体验,诸如“珍惜时光”“珍视友情”或是“守护幸福”等,这些均属于顺向立意的范畴。顺向立意作为一种稳妥的行文策略,虽能确保内容正面且易于驾驭,却也因常见而陷入平庸,难以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因此,在采用顺向立意时,寻觅一个独特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以避免内容的雷同与单调。转而思考,“珍惜”这一主题亦能激发逆向思维的火花,促使我们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出发,比如探讨“珍视逆境中的磨砺——苦难与挫折的价值”,或是“珍视生命中的泪水——它们背后隐藏的深刻情感与成长痕迹”。此类反弹琵琶式的立意,往往能够激发读者的新鲜感,令人眼前一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反弹”并非无的放矢或随意为之,要在保持逻辑自洽与内容深刻的同时,巧妙地颠覆传统认知,避免陷入盲目求新而忽视立论合理性的误区。
3.表象微窥入幽径,物象超脱见天地
文章的立意境界,恰似中国艺术中“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由表及里的思考如同考古学家的洛阳铲,需穿透《祝福》中祥林嫂眼角皱纹的沟壑,在《阿房宫赋》的廊腰缦回间窥见秦政倾覆的密码;正如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既要工笔勾勒汴河舟楫,更要在酒旗招展中暗藏市井百态。这种创作智慧要求我们像蒲松龄收集《聊斋》故事般,从狐妖幻化的表象里提炼出世道人心,让老茶馆的铜壶水汽都能蒸腾出时代气象。而超越物象的创作,则需深谙“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东方诗学。李商隐的锦瑟五十弦,实则是年华流转的密码;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早已突破天体运行的物理轨迹。这种艺术境界,犹如八大山人画中的游鱼——墨点寥寥却满纸江湖,又似王维“空山不见人”的诗句,在物象缺席处涌动禅意。当我们以“孤舟蓑笠”写独钓寒江的坚守,借“大漠孤烟”喻精神远征的孤勇,实则是以有限意象构建无限的精神宇宙。
以“老王”这一命题文章为例,我们可以汲取杨绛女士《老王》一文的精髓。该文以沉静而内敛的笔触,细腻地勾勒作者与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点滴,既展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的慷慨相助,也映现了老王对他们一家所投以的质朴无华的真挚关怀。文章深刻颂扬了诸如老王这般身处社会底层、饱经风霜却仍固守纯真善良的普通劳动者的美德。然而,杨绛女士的笔触并未止步于此。在文末,她深情写道:“时光荏苒,数载光阴逝后,我方渐渐悟得: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所怀有的愧疚之情。”此番自省,不仅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对于过往未能以平等之心对待老王的深切懊悔,更引人深思。同样,在写以“风筝”为题的文章时,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技巧。起笔不妨先细腻描绘生活中放风筝的生动场景,随后笔锋一转,巧妙地将风筝喻为孩子,而将操控风筝线的人比作孩子的父母。借此意象,表达出“无论孩子行至何方,父母之牵挂如影随形,永不褪色”的主题。这样的构思,不仅新颖独特,更能触动人心,使文章的立意更为深远且富有内涵。
4.小事微尘映大观,角度旋转展新篇
所谓“以小示大”之作文立意法门,即通过微小题材与微小问题,在轻描淡写间引申发挥,于无声处悄然揭开遮蔽世间万象的普遍真理之神秘帷幔。此处所言之“小”,绝非格局之狭隘,意涵之浅薄,而是深远意义之精妙凝练,犹如晨曦初露,滴滴汇聚,终成江河之壮阔,铸就宏大命题之璀璨篇章。至于“角度转换”之作文构思方向,则仿佛步入光影交错的奇幻世界,我们以新奇之眼,探寻那些未曾涉足的维度,于平淡无奇中洞见非凡,于众人熟视无睹之处,捕捉灵感的璀璨光芒,孕育出新的意蕴与思想。世间万物,皆如棱镜之下,光芒四射,面面生辉,彼此勾连,交织成一幅幅繁复而微妙的壮丽图景。欲使文章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便需勇于挣脱常规之束缚,于众人忽视之隙,独辟蹊径,发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独特视角。让文字在新意的滋养下,绽放出异彩纷呈、绚丽夺目的光华,犹如璀璨星辰,点亮文学的夜空。
以亲情类的文章写作为例,我们应摒弃那些空洞无物的口号式论述,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瞬间来深刻展现亲情的真谛。举个例子,如《转角处的默默守望》便是用范例,作者通过一个孩子在上学途中不经意的回望,捕捉到父亲在街角默默注视自己远去的身影,以此细腻勾勒出父爱的深邃与无言。这正是“见微知著”立意手法的具体运用。同样,面对“_____乃一道风景”这样的作文题目,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自然界的绮丽风光或是外在世界的美好事物,但风景的定义实则很宽泛,有待我们用多元视角去探索。有人视那些绚烂多彩的景色为风景,有人则认为,身着尘土的环卫工人、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同样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风景;有人将父母辛勤忙碌的身影视作风景,而在有的人心中,那对年迈夫妇相互扶持、静享夕阳余晖的画面,更是温馨动人的景致;在你眼中,庄严壮观的阅兵仪式无疑是风景的典范,而在我心底,千百年来流淌着文化底蕴的唐诗宋词,其墨香萦绕,亦不失为一道独特而隽永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