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慧眼巧选材,顺理成章巧组材

作者: 潘婷

概念分析

古人云:“良桐方能斫美琴。”意指唯有优良的梧桐,方能制成佳琴。同样,精心挑选典型的鲜活的素材,并巧妙运用各种手法进行编排,才能写出成功的文章。

选材是围绕文章主旨,有针对性地挑选材料以凸显主题。材料乃文章之血肉,恰当选材则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因此,材料的筛选与取舍,对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

组材是围绕主题,有序地整合材料。有序且高效地组材往往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

技法运用

一、独具慧眼巧选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根本,是一篇优秀记叙文成功的基石。然而,只有经过提炼、加工的原始材料,才能成为有效素材。

1.对号入座法

所谓“对号入座”法,即在选材时,紧密围绕文章主题,取舍材料。具体而言,对于最能凸显主题的材料,应大胆选用,离主题较远的材料,则应果断舍弃。以“游西湖”为文题,比较辨析以下两位同学的选材思路:

文段1:

今天,我坐上客运大巴车,准备去西湖游玩。一路上,我望向窗外,欣赏着外面的风景。突然,咔嚓一声,车子似乎撞到了什么东西,司机紧急刹车,将车停在了路边。这时,一位高个子叔叔拿出手机,镇定地拨打了报警电话。不久,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所幸众人皆无大碍,他们将伤者及时送往了医院。这一插曲让我的西湖之行泡汤了。

文段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暑假的时候,爸爸开着车,带着我们一家人前往西湖游玩。一路上我激动不已。抵达西湖,只见湖面波光粼粼,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美轮美奂。我们沿着湖畔漫步,微风轻轻吹过,仿佛有故人在耳边低语,那份宁静与美好让人沉醉。

文段一写的去西湖途中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游西湖时的所见所闻。文段二则紧扣“游湖”这一主题,描写了西湖美景,符合文章要求。再如,以“聪明的他”为题,可以想到以下素材:(1)他脑子装的东西比谁都多;(2)假期,他总是热心地帮助邻居王奶奶打扫卫生;(3)在班里,他表现最积极;(4)数学课上,他总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5)他喜欢做手工,这次竟做了一个机器人。这些素材都是写的“他”,但只有三则材料,符合“聪明”这一主题。

2.以小见大法

郁达夫先生说的“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深刻揭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精髓。“小”主要体现在所选取的材料上,需从小处着眼,选取那些看似平常却富有深意的小素材作为切入点。以“美丽的一角”为文题:

文段1:

砖头砌成的灶台上架着一口大锅,外婆正站在灶台前,轻巧地翻炒着,她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手上的动作。不一会儿,一道红烧肉便大功告成了。

在灶台两侧,摆着各式蔬菜,有绿油油的菠菜、红彤彤的西红柿、一根根笔直的黄瓜……我最喜爱的便是凉拌黄瓜。

该文段选取了符合写作主题的生活素材,包括小事件(外婆烹饪红烧肉)、小场景(灶台两侧的蔬菜摆放)、小角度(作者对外婆动作的细致观察)、小动作(外婆轻巧地翻炒等),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在厨房做菜的热闹与温馨,同时从侧面折射出家庭生活的美好与亲情的珍贵。

文段2:

厨房一角有个小柜子,外婆会常从里面拿出一块大甜糕或一盘酥脆炸果子。这时,邻里的孩子们都会跑来。外婆笑着摆好一圈小椅子,孩子们围坐一起,静静地听外婆讲述那些古老而神奇的故事。喧闹声渐息,空气中外婆柔和的声音与食物的香气交织流淌。

该段文字通过描写“厨房一角有个小柜子”这一细节,迅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小片段,如“邻里的孩子们便会跑过来”、“孩子们围在一起,听外婆讲那些古老而又神奇的故事”等,深层次地表现了邻里之间那份淳朴而真挚的情感。

总结方法:(1)选取生活中小事情:小切口,小立意;(2)提炼精华,描写细节。

3.别出心裁法

“别出心裁”法是指选择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素材。新颖的素材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活力。

文段1:

我撑着伞,漫步在山间小路上。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泥点在我的鞋面上跳跃,仿佛与我共享雨后的清新与宁静。抬头望去,只见梨花如雪般飘落,轻盈而优雅,它们似乎在诉说春天的故事。

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尽魅力,它将雨后的山路、清新的空气、青草的芬芳、泥点的嬉戏、梨花的飘落以及茶山的生机,巧妙融合,绘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美丽画卷。

该段文字选取了雨后这一特定场景,抓住了“青草”和“花朵”(特别是梨花)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元素进行描写。其次,作者巧妙地加入了人的活动——自己撑着伞漫步在山间小路上,这一细节不仅使静态的画面活起来,还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份清新与宁静。

文段2:

高高的山下是茂密的茶林,碧蓝的天空中白云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山水画。我连忙拿出相机,想定格这美好瞬间。

放大镜头,我瞥见点点人影,便疑惑地望向爷爷。爷爷笑眯眯地说:“那是采茶的人,再不采,茶就要老喽!”

“这不是很简单吗?摘叶子而已!”我满不在乎地说。

爷爷看着我,笑道:“那你试试摘完这一亩地?”

话音未落,我便冲进茶丛,胡乱摘了几片叶子,得意地举起:“这不就得了!”

爷爷缓缓走进茶丛,瞧了瞧我手中的叶子,又从另一棵茶树上摘下一片,与我手中的放在一起。我定睛一看,原来我摘的是树叶,不是茶叶。我惭愧地丢下树叶,弯下腰,一棵一棵地仔细寻找。

该文段聚焦采茶人采茶的场景,巧妙融入祖孙二人的对话,展现了人物在特定环境的内心世界。

总结方法:(1)小中选新:选取微小却引人注目的场景作为切入点,以吸引读者眼球;(2)熟中选新:从日常熟悉的场景中提炼素材,运用新颖独特的词汇与表达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二、顺理成章巧组材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丰富的素材,还需要合理布局,使各个部分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

1.画面组合法

“画面组合法”是将不同时间、地点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以凸显文章主题。

例如,在以“精彩的运动会”为题的作文中,可以采用画面组合法,生动展现赛场上的精彩瞬间。请看以下片段:

“男女混合接力决赛,预备——跑!”随着指令发出,四面八方的视线都聚焦在跑道上,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然而,意外悄然降临,一号赛道的女孩因冲势过猛,重重地摔在地上。她手掌贴着地面,手肘颤颤巍巍地发力,试图使自己站起来,可手臂一软,再一次瘫倒在地上。

见此情形,观众席上冲下来几个女孩,她们焦急地查看她的伤势。只见女孩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许久才挤出微弱的两个字:“没事。”但那些女孩并未理会她的话,而是将她扶在肩上,几人齐心协力,慢慢地朝着学校医务室走去。一路上,她们不断地安慰她:“你就是最棒的!”“别自责,谁不知道你的实力!”“对,这只是个小插曲,下次运动会我们再战!”……

在例文中,从激烈的比赛开始,到意外的发生,再到同学们的团结互助,这些画面的巧妙交织,使读者感受到了运动会的魅力与温情。

2.一线串珠法

“一线串珠法”是把一些相对分散、独立的材料,以一条主线串联起来,使各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文章。

具体为:

(1)选准“珠”

所谓的“珠”,是指文章中的材料。在记叙文写作中,可以巧妙地选取特定的事物作为线索,使原本零散的小事更加集中、更加感人。例如,在《七根火柴》中,“火柴”成为贯穿全文的关键物;在《变色龙》里,“大衣”则巧妙地映射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以“游西湖”为例,可以运用移步换景法,生动展现西湖的别样景致。

(2)穿成“线”

所谓的“线”,即文章中一条具体可感的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首先需根据文章主题确定主要事件,从中挑选出能够串联起所有事件的线索。这条线索需聚焦主题,以确保文章的连贯性。以“桂花”作为典型事物为例,可以围绕其梳理材料,并将其串联成篇。具体为:

我家门前矗立着一棵桂花树,无数微小的鲜黄色小花簇拥在一起,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每当天气晴朗,阳光洒满大地之时,我们便会从家中搬出一个特别的“大物件”——一块精心架起的小黑板,然后拿起五彩斑斓的粉笔,在黑板上自由地挥洒。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童真与欢乐,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我们的创意喝彩。

夕阳西下,晚霞如织,为大地披上了一层绚烂的金纱。那一刻,我们静静地坐在桂花树下,凝视着这如画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感动。

总结方法:

(1)选准事物:选取一个具有象征意义或情感寄托的小物件作为线索,如文中的“桂花”。

(2)搭建关系:通过物件串联起各个事件,以深化文章主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