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

作者: 苗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素材。由此可见,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不善于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导致写作素材极度匮乏。那么,学生应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让笔下的文字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呢?

一、生活趣闻卡——在观察体验中寻找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的源头是生活,因为实践出真知,写作时要多写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内容。

1.亲身经历生活

亲身经历生活要求学生回到生活中,亲身经历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作时,才能解决内容空洞、条理不清、言之无物、千篇一律等问题,才能真正写出内涵与趣味兼具的文章。因此,学生应主动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在节假日与同伴合作编排节目、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参与联欢会等,借助活动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拓宽写作视野,发散写作思维。

生活中的写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只有善于在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才能在不同时间、空间产生写作灵感,并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的点滴,赋予作文以生活气息。大多数学生写作时苦于没有内容可写,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因此,安排各种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验、留心观察,进而如实记录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写作储备丰富的素材。

如教学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单元主题作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参与主题研讨活动,如“在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哪些帮助”……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学习古诗词可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可以滋养心灵,培养高雅的意趣和高贵的气质”等视角出发,将生活与写作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增强体验,有效解决语言枯燥、内容空洞、情感匮乏等问题。

2.亲眼观察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亲眼观察生活,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源泉,对于部分高中生来说,观察是打开作文大门的钥匙,是正确认识生活的前提,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身边的人或物进行细致观察,捕捉细微变化,才能获得真实的写作材料。同时,学生应将自己的观察所得与写作联系到一起,有舍有留,准确提炼素材,巩固练笔成果,并自由选择十几个或几十个片段整理到积累本上,尝试写处内容流畅且中心明确的文章,避免“为了观察而观察”。

此外,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贴近生活解读课文,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应将教材中的范文视为最佳的生活素材,如部编教材高中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节选)》,这两篇散文无一不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学生也要学习教材范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提升作文水平。

3.亲耳倾听生活

亲耳倾听生活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独特感受,善于动笔记录真情实感,积累成写作素材,以打好写作基础。

如写部编教材高中选择必修上单元主题作文“躺平青年,佛系人生”时,学生可以认真了解身边负重前行、风雨兼程的无名英雄,他们或鞠躬尽瘁做着行业里的“螺丝钉”,或拼尽全力托起自己的小家庭。另外,学生也可以从风靡全国的歌曲《真心英雄》中寻找写作灵感,“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在亲耳倾听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可随时记录素材,最终整理成文。

二、素材转化法——巧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素材

大多数高中生已通过各种活动积累了一定量的生活素材,但缺乏思维加工并转化为写作素材的能力。而组合式转化生活素材、细节式处理生活素材、深化式处理生活素材、添加式处理生活素材,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素材的有效手段。

1.组合式转化生活素材

组合式转化生活素材是涉及时间、事件、人物等多种元素的处理方式。时间层面的转化是将时间间隔较长的事物归于一类,事件层面的转化是将缺乏关联的事情有机整合,人物层面的转化是将发生在多个个体身上的事情集中到单一个体。学生可以根据写作要求,从前期积累的大量生活素材中寻找具有组合式转化价值的素材,合理处理,奠定作文谋篇布局的基础。

如写议论文时,学生可以运用基于事件的并列组合式转化方法,利用若干并列生活素材阐述分论点,逐一阐述后推出中心论点,或者选择层进组合式转化方法,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由浅入深地转化生活素材,全面论证,提高作文价值。

2.细节式处理生活素材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多数情况下,细节描写不到位,就会导致作文表现力不佳。因此,在现有素材基础上,学生应注重细节式处理生活素材,利用细节描写充实素材内容。

部编教材作文题目多强调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对此,学生应认真审题,明确事物之间的关系,确立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对生活素材进行细节式处理,顾及材料中呈现的两种或多种事物,避免出现片面化或极端化思维。同时,在对生活素材进行细节式处理时,学生应善于抓住关键词,将其作为细节填充的突破口。一般学生要从材料领起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中确定文眼,根据生活素材涉及事物的相互联系,添加主次关系、依存关系、条件关系的阐述性素材,体现辩证构思的细节之美。

3.深化式处理生活素材

多数情况下,学生选择的生活素材是事态变化中的特定阶段或过程,这样的素材存在深度挖掘不足、内容浅显等问题。基于此,学生应挖掘简单素材中的深刻主题,表现对生活的内省、美好的追求或审美价值的校正,真正体现作文的价值。

如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作文真题:“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作文材料可以简单概括为“损人未必利己”,辩证引入“一枝独秀”与“百花齐放”的关系,要尊重别人,尊重多样美,也侧面点明了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正确方式——尊重彼此的差异。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切入,对材料进行精细解读,形成正确观点,凸显逻辑思维,在解读现实生活素材的同时深度思考,进而扩大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如范文《成就彼此,多彩绽放》,先通过“诗圣尺笔兴波,描摹人间疾苦”“鉴湖女侠秋瑾投身于革命,只求利他”“万佐成夫妇一元共享厨房,尽力雪中送炭”等生活素材,阐明“利己唯得小利,霖润他人方成大美”的观点,随后将人与人之间的利他精神深化处理为国与国之间的利他精神,结合我国为海外提供疫苗、医护援助的现实素材,再次点明“利他之行暖世界,成就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全球更加稳定安全”的主题。

4.添加式处理生活素材

添加式处理生活素材是将生活素材视为事件过程,给特定事件添加背景,使素材更加充实,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如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材料作文:“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上述材料作文命题灵感源于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这段文字,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作用,由小及大,从表达沟通到改变个体命运,再到展现民族形象。学生可以抽丝剥茧,抓住关键词“故事”,以力量为描述重点和布局谋篇的落脚点,回顾个人的成长过程,思考所闻、所见、所经历故事的真切感受,或书写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感触,或从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故事、秦汉历史故事、现当代故事中选择某个素材进行分析和议论,或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宏观问题。如高考范文《赓续华夏篇章,共书人类光芒》从讲好中国故事的宏观着手,从好故事的流传、好故事的创造、好故事的传扬等几个视角,创造性地添加初祖轩辕、先师仓颉造字、繁华大唐、强悍元朝等故事,在丰富作文架构的同时,显著提升素材价值,使作文有了波澜。

三、绽放生活花——在生活中理清写作素材

写作离不开素材,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是作文中绽放生活之花的关键,可以让文章立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真实可信。一方面,学生要在理清素材的基础上发散想象思维,确保作文立意创新性;另一方面,学生要紧扣文章主题梳理生活素材,使作文内容更有说服力、真实感。

1.基于生活场景理清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切写作素材均需立足生活场景,只有在生活中梳理写作素材,才可以发现世界的美好及具体的形象,并收获真情实感。因此,学生应认识到所写内容实质上均源于生活,立足生活现实场景理清素材,有利于谋篇布局。同时学生应围绕“说真话,表真情”这一主题,将真情实感视为写作的命脉,优先选择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素材,并根据素材进行恰当排列、整合,使作文彰显真情,并在无形中丰富作文内容,展现生活中更加立体、丰富的情感。

如部编教材高中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如何论证”,要求学生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前,学生要从“什么是底线?为什么要守住底线?怎样才能守住底线”几个层面准确剖析话题。明确话题内涵之后,应综合考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等的关系,梳理与做人处事底线、从商底线、从医底线、为官底线等相关素材。梳理素材时,学生可以先引出中心话题,回扣题目,再举出一系列生活中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并从反面批评“失去底线的人生”。同时学生可以利用排比句式列举若干生活事例,强化文章的表达效果,最终从不同侧面整理若干个小分论点,形成完整的体系,体现论证的严谨性、对比的鲜明性。

2.紧扣主题梳理生活素材

在根据生活场景理清素材的基础上,学生应紧扣写作主题,尝试重新梳理生活素材,并表达个性化的观点,为写作注入创新的泉水。

如2022年天津卷高考真题:“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要珍惜和守护,也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作为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前半部分利用排比句列举烟火气的表现,传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精神理念,学生可以思考应如何通过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而材料后半部分则利用“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总结,体现大道至简的智慧,学生可以紧抓“烟火气”这一关键词,采用横向结构梳理生活素材,如从传统生活气息的乡村炊烟袅袅、传统节日的温情着手,引入广场文化、直播文化等,描绘出中国人踏上小康生活新征程的美好画卷。

如范文《让人间烟火延绵不绝》,紧扣主题,从“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要珍惜和守护,也要奉献和担当”几个部分,梳理家人围坐吃饭、改革开放、张桂梅坚守大山、袁隆平徐徐迈入稻田等素材,先议论再举例,由点到面,脉络清晰,极富浪漫色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