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源,下笔有言
作者: 黄建云作文在高考语文卷面分值中占比高达40%,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现状,笔者发现,仍有许多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口语化严重、层次不清、情感表达不明等问题。正所谓“生活有源,下笔有言”,作文其实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生活就像作文的生命线一般,学生只有把握两者间的关系,并将写作与生活充分相融,方能提升作文水平。鉴于此,笔者分享写好高中作文的小妙招,以供参考。
一、写作与生活的关联
无论是写作素材,还是写作思路,均源于日常生活。美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提出:“生活的外延等同于语文的外延,而作文是对生活的映照和再现。”很多同学作文常见的问题是感染力欠佳、情感表达不充分,究其原因,是没有生活化思维。生活和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的有效结合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才能找到生活源头,打开写作开关,是同学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二、结合生活提升写作能力的小妙招
1.主动观察生活
(1)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写作是生活的延伸,并不是点缀或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很多学生抱怨高中生活紧张,日常就是两点一线,没有任何特殊的事发生,所以搜集不到写作素材。其实不然,只要主动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透过事物外在去看本质,便可以为作文注入活力。
例如某节课后,老师发现小李同学桌子上放着一瓶九制陈皮的果干,便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果干是什么颜色?味道如何?有什么作用?”该同学立刻回答:“这瓶果干是朋友送的,就是普通的小零食,颜色是黄白相间的,味道是酸酸的,它的作用在于可以化痰、减少晕车感。”随后学生感叹,透过生活中这一个小小的事物,能挖掘出许多内容,同样,在写作时也要全方位思考事情的起因、本质、经过等,从不同维度观察细节,也能为作文增色添彩。
同学们要走出象牙塔,主动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比如在写抒情类的游记时,要以“我”的视角写作,从生活中的人、事、物写起,一个动作、一句话、一场雨、一个微笑等都可以。留意身边的细节,便可以更好地体会第一人称在文章中的作用,对生活的感知更加真切,也能获得更丰富的写作素材。
(2)激发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面对不同事物会出现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但多数经历过后就淡忘了,未曾想到可以将其融入写作中,充实作文内容。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回忆生活中刚发生的事情及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以此为素材完成写作任务。
比如有学生提到:“周末,父母带我和弟弟去了水上公园。水上公园里有直径宽达2米、可载人的水上气球,我与弟弟玩得不亦乐乎,疲惫的同时又非常开心,暂时忘记了学习的烦恼。”有学生提到令自己感慨的一件事:“上周我坐公交车去姥姥家,公交车前有一辆婚礼摄像车,行驶得非常缓慢。司机说我们在为别人的幸福让道,也是件幸福的事。”此外,还有学生提到令自己愤怒和惋惜的事:“前段时间,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了解了祖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感到无比愤怒和惋惜。”诸如此类的生活事件,都能让学生有不同的情绪和感受。那么,如何将其转变成写作素材,记录和延伸生活事件,值得学生认真思考。要重视自己的情感,分析这些情感产生的源头,带给自己的启示是什么,随后结合自己的情感写日记、散文、杂文等。这不仅便于同学们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还能提升写作能力。
2.重视周记写作,累积写作素材
(1)重视周记写作
很多学生一见到作文题目便感到厌烦,觉得无内容可写,导致作文出现“假、大、空”“失真”等问题。为了提升写作能力,可写周记记录真实生活,这样能搭建和教师沟通的心灵桥梁,产生写作积极性,提升自我认同感。比如,可在春节、教师节、父亲节等节日,借助周记这一载体记录思想动态。
顾名思义,周记就是一周一记,不限制作文内容、体裁和篇幅,只要结合生活实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即可。无论阳光雨露、花草树木,还是学校内、家庭中发生的大事小情,抑或个人的心情起伏变化、看到某个熟悉场景、成功的喜悦、心灵的感悟,甚至对教师教学的建议等,都可以作为写作主题。从内心重视周记写作,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结合教师提出的意见,在文体、题材上放开手脚,就能畅所欲言;另外,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从写作的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锻炼,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培养书写习惯
具备良好的书写习惯,往往能积累更多的素材。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方法很多,下面列举几种。
第一,写随笔。随笔就是将当下真实的感受书写下来,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且形成优良文风。
第二,勤查字词典等资料。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其正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义、领悟用法,将其自然地融入写作中,就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并记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写以“父母辛劳”为主题的作文时,就有同学引入了《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写以“高尚品行”为主题的作文时,有同学则引入了《尚书》中的“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以及《孟子》中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多加积累,将这样的点睛金句放在作文中,往往能为作文锦上添花。
第三,勤做读书笔记。遇到精美的片段,或在校园中发现名人名言时,都可及时将其摘录下来制作成读书笔记,而后形成丰富的写作素材库。
第四,勤于反思。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学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决心,一点点改造自我,反思在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并记录下来,查漏补缺,扬长避短。
3.阅读经典名著,增加文学底蕴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阅读能帮助人们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与世界。写作则是将思想、感悟、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依托写作,人们能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发掘潜力。高中生多多阅读,并灵活运用阅读过的内容,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作文水平。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例如《论语》《歌德谈话录》等名著,都能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细心领悟中外名著的写作方法和要领,以增加自身的文学底蕴和修养,从而在写作时灵活运用,让作文更具说服力和创新力。
同学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多阅读古今中外有较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如中国古典名著(儒家经典《周易》《尚书》《周礼》,史书传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诸子百家《老子》《墨子》《淮南子》)、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红与黑》《人间喜剧》《死魂灵》《卡拉马佐夫兄弟》《汤姆叔叔的小屋》《雾都孤儿》)等。
此外,为了更高效地掌握写作技巧,还可阅读《修辞学》(亚里士多德著)、《写作之路》(朱伟著)、《做自己的编辑》(Steve Shipside著)、《为什么这么写》(William Zinsser著)等作品。
以《修辞学》为例,它是关于语言及其运用的经典作品,阅读这本书后能学到如何科学地使用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运用的精准性。又如《为什么这么写》主要是关于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南,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写作中表达思想。同学们可抽出课后时间阅读一些文学名著、散文,每天坚持20-25分钟,以利于夯实文学功底,为写作扎稳根基。
4.发挥想象力,融入生活感悟
作文并非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是个性化表达。因此,写作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样写出的作文才具有生活味、人情味和感染力。
例如,江苏高考中有一道命题作文为“忧与爱”,有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选择了“母亲”这一核心要素,不仅描写了生活中母亲的日常操劳,还有自己离家后的想象。比如母亲如何思念自己,自己又如何感受到母亲那润物细无声的爱。这样的作文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例子,还能引人深思,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参考这样的例子,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看到校园里的花草、天上的云卷云舒时,内心的思绪如何。融入想象,能让作文更有灵性;随后再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进行创新,突出作文的个性。为了加深理解,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莫言作品中的写作方法,比如运用比喻修辞,“草地的中央,有一片草长得分外茂盛,像一个孤独的浪头,也像平静海面上的一块沐着光辉的礁石力。
5.参加作文活动,分享写作经验
(1)积极参加作文活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参与和写作有关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写作热情,挖掘创新的潜力,还能加深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也能提供一个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丰富校园生活。为了切实提高写作能力,要积极参与到学校或班级组织的作文活动中。
例如,我校组织了以“亲近自然,领略风光,体验胜境,激发热情”为主题的作文实践活动,并邀请高一学生参加。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夏天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放松身心的同时产生写作动力。活动结束,让学生总结,谈谈收获和体会,写出来并评比。
(2)分享写作经验
为了提升写作能力,学生要积极分享写作经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可以与其他同学沟通,深入交流相似的写作主题。在以往组织的“写作经验分享班会”上,就有数名同学结合实际总结了写作经验。
例如某同学分享:“之前写了一篇作文《我崇拜的人》,教师指导我在描述这个人优秀品德的同时,要结合实际的案例,比如他具体为别人做过什么,当大家遇到困难时他有怎样的行为。这样写会让作文贴合生活实际,更有血有肉,扣人心弦。”还有同学分享:“要正确审题,弄清作文题目的含义、范围和要求。”学生还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先主动将自己的作文或日常随笔等拿出来,让其他同学品评,其他同学从不同视角进行客观评价。小组内可积极投票,选出大家公认的优秀作文作为范文,随后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上,邀请同学鉴赏和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总之,教师只有架设写作和生活的桥梁,才能让学生文思如泉涌,写出令人惊艳且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