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文素材成为学生写作论说类作文的论据
作者: 孙晨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由必修两册、选择性必修三册这五本书构成,为了让其中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古今中外篇章为学生写作论说类作文服务,教师可以从运用教科书中的经典事例和诗词名句、多角度解读教科书、运用多个素材从不同角度证明一个观点、由课文辐射课外积累素材等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一、精当运用教科书中的经典事例和诗词名句
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学习的双线结构组织单元教学。对于选入其中的经典文章,教师在授课时要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深入探究,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找到写作契合点,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结合起来。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一般记忆较为深刻,只要平时注重积累,运用起来往往能驾轻就熟。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开发教科书资源,发掘那些意蕴深远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研究课本中的作家、作品,让学生把课文素材归纳为名人名家、经典作品、文学形象这三类,分析总结作家的生平事迹等材料,挖掘有典型人物的作品内容,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想认识,丰富作文的内涵和底蕴。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积累人文主题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本素材进行新一轮的盘点与归类,对其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比如写“智慧”为主题的作文,教科书中有很多值得参考的课文,比如求学的智慧,可以借鉴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生命的智慧,可以阅读苏轼的《赤壁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历史的智慧,可以分析苏洵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文明的智慧,可以参照鲁迅的《拿来主义》、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古人的智慧,可以探究庄子的《庖丁解牛》、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工匠的智慧,可以赏鉴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记载袁隆平的《喜看稻菽千重浪》,等等。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充分思考整理教科书中的经典,写作时就地取材,就不会有“无米下锅”的苦恼了。
以作文《拒绝平庸》为例,比如片段1:“纵使痛苦一次次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他也不甘平凡,因为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是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该语段以课文《我与地坛》为写作素材,挖掘了史铁生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再如片段2:“拒绝平庸,才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他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雄心壮志激荡着沧浪之水,点缀了他精彩的一生,于是,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拒绝平庸,才有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雄心勃勃,于是,他沙场点兵,听五十弦外的马蹄声,醉眼迷离,成就一生英雄气概;拒绝平庸,才有了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决心,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是,即使饥寒交迫,他也壮心不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运用教科书中众多诗人“拒绝平庸”的经典事例,以及他们久经岁月磨炼至今依然光彩夺目的名句。每册教科书都配有古诗词,还设计了5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板块。诗词名句文化底蕴丰厚,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这些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大量积累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写作情景借用或化用,使作文更具思想内涵,使语言更有意蕴风采。
二、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教科书
面对作文材料“新颖”的要求,许多学生常常陷入寻找材料的误区,以为新颖的材料就是别人没有见过的,没有写过的。其实材料的新颖与否,并不在于材料是新是旧,关键在于是否善于选择材料,是否善于巧妙地转换或变通材料。而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正是不善于挖掘材料,他们的理解单一化,缺乏灵活性,通常是一则材料,一个角度,一种用法。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深层次剖析材料的意蕴,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材料,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人人心中有”但又“个个下笔无”的写作资源,善于抓住常见素材的不同角度,在熟悉的材料中翻出新意,点石成金,或在细微之处挖掘出更新、更深的内涵,化腐朽为神奇。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准确理解课文材料的意蕴,不能曲解其意,也不能勉强用之,更不能断章取义,要做到全面把握,准确概括,合理运用。
比如针对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可以挖掘出“敢于毛遂自荐,要抓住每个能展现才华的机会”“把握时机,创造命运,积极面对人生”“敢于面对挫折,勇于迎接挑战”等多个立意点。
再如《报任安书》一文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对于这一经典语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解读。
比如:①跨越逆境,成就人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忍辱负重,孕育成功: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③征服厄运,超越自我:文人的不幸,是文学的大幸;④坚守信念,迎来新生: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⑤无悔选择,成就伟业: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从多个角度拟定作文题目,针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以“谈‘先天下之急而后私仇也’”“安定团结是胜利之本——由‘将相和’想到的”“肚量与大局”“尽显双赢智慧”等为题进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有效积累课本素材。
由此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同一素材的多角度解读能力,巧妙转换变通同一素材,实现一材多用,努力找到与作文论点的匹配点,准确精当地分析论证,凸显其特定的写作价值。
三、运用多个素材从不同角度证明一个观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写作题目的要求,围绕文章的中心,将平时积累的人物素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把不同人物身上的共同点,挖掘出来,论证同一个论点,并对素材进行新的演绎和诠释,使叠加后的写作素材更具感染力。
比如,证明有关“细节”“小处”的论题时,可以运用《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可使用《鸿门宴》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亦可引用《伶官传序》中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作为理论论据,使论证更加深刻,让说理更加透彻。
再如,证明“借助外物治学、处事,离不开自己的主观努力,但也要辅以一定的外部条件”的观点,可选用《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以及《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等论据,以加强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