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递式作文教学的路径
作者: 包龙康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尤其要注重方式方法,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真实生活为基准,解构与整合作文中的各要素,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与表达能力。
学生在写作时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不能准确把握作文的主旨与写作方向,导致作文要么深度不够,要么没有中心思想,要么偏题或跑题。对此,教师首先要总结现阶段的问题与经验,创新与优化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运用层递式教学方式,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开展作文教学活动,在加深学生作文认知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层递式教学概述
简单来说,层递式教学是一种逐层递进、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结构性特征,主张在开展正式的教学活动前先打下良好的基础,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跟得上课堂教学的节奏。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引入层递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思维与认知发展规律做出的选择,与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将知识化繁为简,同时也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的优化与创新,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不仅能让初中语文学科的整体教学井井有条,也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根本上的提升,对提升初中作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层递式教学的定义
层递式教学法是通过逐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层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低到高,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与系统性的学习思维,让每个教学环节之间都是螺旋递进、相互联系的。
首先,在开展层递式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出来,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步骤拆解这些问题,最后通过“摆现象、析危害、指方法”的方式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层递式教学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方针
(1)以学生的心理能力差异为依据
从本质上说,写作是同时涉及观察、思维、感知、想象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心理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心理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而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普遍存在差异,因此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大为不同,外化表现出来的各种语言特征、行为特征与性格特征自然也不尽相同。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的心理能力差异为依据,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材料与教学方式,以便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
(2)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为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其实也是学生心理与想法在外部环境中的投射,一篇具有感染力、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文章必然是作者融入了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的,而这就意味着在作文教学中离不开对学生真实生活的剖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使作文教学能有效延伸至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与积累,从零散素材的收集和应用开始,再逐步过渡到素材库的开发与应用,让学生在实际的写作练习中有效抒发情感。
(3)以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为目标
作为母语课程,语文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更多语言知识的职责,还承担着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语言文字表达想法与感悟的职责,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而写作本身就是语言文字表达的重要渠道之一,与阅读理解同为语文教学中的两大核心。基于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作为教学主线,并贯穿始终,从最为基础的字词出发,逐步增加学生的文字积累量,引导学生完成从口头语言表达到书面语言表达的过渡,同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层递式教学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就现阶段的初中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诸如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评价过于书面化和模式化等,也很少有教师能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合理融入作文中,导致文章缺乏感染力,而学生自然也很难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以上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与积极性。
因此,在设计和开展作文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明确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探究与分析层递式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找准写作与层递式教学之间的切入口,使各教学模块之间能相互关联,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1.从作文的构成角度入手提升学生的设计布局能力
(1)句式教学
句子是作文的基本构成,主要有点明主旨、描述细节、阐释事物与表达情感等作用,而如今大部分初中生存在造句结构不完整、造句主体不突出和造句逻辑混乱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他们对句式的理解不够深入、准确。因此,教师在开展层递式的教学活动时要将句式作为基础,通过专项教学训练解决学生的造句难题,提升学生的造句能力。
教师可将层递式教学第一个环节的内容设定为阅读、仿写和造句这三个部分,根据学生的写作基础与实际要选定教学素材,然后引导学生从课内外的教学内容中收集和整理优秀的语句,借助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一同分析这些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重要成分,等到学生对句子的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再提供例句让学生仿写,最后通过主题造句收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段落教学
段落一般是由多个存在联系的语句构成,可以称其为语句的组合体,相比语句又上了一个层次,而一篇完整的文章往往是由多个段落构成的,处于不同位置的段落在文章中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教师可将层递式教学第二个环节的内容设定为段落的缩写与扩写这两个部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语句是最短的段落、段落是语句的补充”这一基本概念,能将从造句中学到的知识合理应用于段落中。先阅读文章选段,提取其重点内容并概括段落大意,掌握段落的主体成分与修饰成分,再让学生依据语句主旨填充修饰的内容,这一部分可以通过接龙游戏的方式展开,合作完成一个段落的扩写,要有创意且不能偏离主旨。
(3)全篇教学
在完成句式教学与段落教学以后,学生大都已具备了基本的遣词造句能力,接下来就要从整体上看作文的谋篇布局了。受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的限制,初中生在写作过程常常出现“头重脚轻”“头轻脚重”“全篇无重点”等问题,将作文中的一部分拿出来看很不错,但一放到整体中就显得不够和谐,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结构设计与布局设计上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篇写作教学。
教师可将层递式教学第三个环节的内容设定为结构梳理和实战练习两个部分,并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结构与写作思路,养成在正式写作之前列出大纲的习惯。
以《藤野先生》为例,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作者见到藤野先生以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第二个部分写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个部分写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其中第二个部分为作者的写作重点,清晰地写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与心理变化,而第一个部分的主要作用是引入,第三个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总结,是总分总结构,实际上这也是初中生写作最常使用的结构布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文章结构和布局的设计思路,尝试给一篇以人为写作对象的作文列出大纲。
2.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划分层级以联系生活实际
(1)学生层级划分
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将目光放在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在班级中开展调查活动,再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最后依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2)学习目标层级划分
通常情况下,不同层级的学生之间存在客观上的学习心理差异,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层级来划分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的层级,从基础积累、知识巩固与知识拓展这三个层面出发,为不同层级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3)分层联系生活实际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仍然存在“万语千言不知从何说起”的问题,明明心里有无数想说的话,一提笔就什么都写不出来,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可能提高。对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分层次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经历与感受融入写作中。
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选用的课文都是回忆性的散文和传记,写作教学的重点是传记文学。那么,在完成这几篇课文的基础教学以后,教师就可以结合不同层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任务,将观察、反思与文字融合到一起,引导学生掌握传记的写作要点。对于写作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从动作、外貌、语言、生活细节等多个方面,观察生活中的人,有针对性地收集写作素材,并引导学生联想和拓展收集到的素材,从多个不同维度挖掘人物特点,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对于写作基础不扎实,但对写作比较感兴趣、态度也很积极的学生,教师可结合多篇课文引导他们发散思维,解决万事开头难这一根本问题,可从《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中寻找共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探究和分析传记类文章的写作视角;而对于写作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也不够积极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设定明确的写作提纲与写作主题,要求他们结合提纲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帮助他们确定文章基本的感情基调,从基础开始学习与练习。
综上所述,在分解教学难点和优化教学结构这一层面,层递式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对于作文这一教学重难点来说,层递式教学也能产生一些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一定了解,对层递式教学和写作形成准确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知识点拆解为不同的教学要点,从而一步步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完成作文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