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细嗅蔷薇
作者: 魏淑红一、问题的提出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名著佳作颇多。以中国古代为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以其故事之跌宕、思想之深远、人物形象之鲜明而流芳百世。作者在描写事物、构思故事,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特别注重细节,因为有细节描写,让“草船借箭”的惊心动魄,“大观园”的眼花缭乱,“武松打虎”的摄人心魂,“取经人”的揪心难耐跃然纸上。因此,细节描写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于成效,合理的细节描写能为文章添砖加瓦。本文将以细节描写教学为出发点,分享本人在写作教学过程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二、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分析论述,笔者对当前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查。经过梳理和整合,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细节描写认识不够清晰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缺少细节描写的意识,不清楚何为细节描写,也不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尽管洋洋洒洒地写了600字,但文章中鲜有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他们要么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凑字数,要么将重心完全放在对事件的叙述上,尽管故事的开头、发展和结局都被详尽地记录下来,却平淡无奇,宛如一篇“流水账”。
2.细节描写不能彰显个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出发,这正印证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许多学生在细节描写上不能准确捕捉到人物的特征,相反,在描写人物时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敷衍了事。例如,以下这段文字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的同学个子不高不矮,体格不胖不瘦,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嘴巴上面有一个挺挺的鼻子,手上戴一块圆形的手表,脚穿一双崭新的运动鞋。
大家看这段话,基本上就是单纯拼凑文字的“人物描写”,虽然有一定细节,比方说“挺挺的鼻子”,但是所写人物的个性没有展现出来。再如描写老太太,有个学生这样写道:“七十多岁的她,头上早已布满了根根白发,脸上爬满了丝丝皱纹”,这句话有细节描写,但是认真品读我们就能发现,这并不能体现人物的个性,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的老人肯定有皱纹、有白发,这是老人都具有的基本特征。
3.细节描写方法不够多样
在描绘人物时,我们应当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以避免陷入“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境地。然而,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常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手法,这就可能导致人物的个性难以体现出来。实际上,细节描写的手法丰富多样,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多样化的手法,以更全面地表现人物的个性。
4.细节描写语言不够传神
黑格尔说过,记录就是要“把人的思想、性格真实表现出来”。但是,很多时候笔者都发现学生的语言不够传神,具体表现在细节描写中的用词不当和缺少神韵。比方说下面的一句话:“我的同学十分瘦弱,感觉是一个比较丧气的小子,因为太瘦,骨头比较小,所以就显得不怎么阳气。”句子中的“丧气”和“阳气”明显使用不恰当,“丧气”意思为因不顺心而情绪低落,是一种心理和情绪的状态反映;“阳气”在这里应该理解为“阳刚之气”,但是“阳气”更类似于“阴阳学说”,显得不伦不类。这里小作者故意将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对比,其目的是想在比对中表现人物个性,可惜适得其反,不但其个性不能体现,而且让人觉得“怪里怪气”。另外,细节描写在表达上不够传神。比方说下面这一段描写:
我和妈妈骑着自行车去海边散心,我一时大意,没有看见前面的小石子,车轮一歪,我整个人和车子都倒了,妈妈看见了,急忙停车过来问道:“你哪疼?有没有伤到哪?”
小作者写了母亲的几个动作——看见、停车、过来、问,但是都略显单调。其实,单单是“看”这一动作,作者就可以根据不同情境来选择更加具体、细致的动词,如“瞄”(漫不经心)、“瞟一眼”(毫不在意)、“盯着”(紧张万分)……至于“问”的前面也可以加上形容词,如焦急地、紧张地、担心地问道……因此,许多学生在处理细节时并不够精准,使得人物的个性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写作理论上讲,以上四个问题涵盖了从“无”到“有”,再到“高级”的递进过程。我们需要知道细节描写的目的在于塑造鲜明、具体的人物形象,同时构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它旨在让作文充满丰富的意蕴。
三、细节描写的教学策略
1.刻画人物,让人物展现真性情
人物描写方式可以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专注于对人物身材、外貌、衣着及姿态等外在特征的细腻刻画,这些细节能够折射出人物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比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他)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样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额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这一段外貌描写极具细节,比方说眉毛——“很短很粗”,尤其是“疤痕”,位置是在“额骨与右耳之间”,原来是被“驴啃”了。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作者刻画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物形象,老舍笔下的祥子因此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语言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进行描写,读者能通过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个性。动作描写,也称为行为描写,它是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谈吐的动态刻画,动作细节能再现当时的场景,使文章内容生动真实。之所以将两者放在一起,是因为在我们的教材中不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在《摔跤》(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这篇文章中,人物描写就极具情态:
“要不―—摔跤。”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了,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恃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掐架似的对起阵来。
开篇这段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将人物的个性表露无遗。文章刻画了一个活蹦乱跳、争强好胜、富于心计的形象和敦厚老实、以实力取胜的胖墩儿形象,尤其对小嘎子的动作描写特别细腻生动——“一叉一搂”,侧面表现出他们摔跤技术的高超。
神态描写是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它与外貌描写有着显著的区别,神态描写侧重于动态表情的刻画,而外貌描写则更多关注静态特征,包括衣着和外形等特征。比如在《京剧趣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这篇文章中,对于观众的描写如下:
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场面很是激烈,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这个段落是神态描写,描写的是观众的紧张神态,他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是为了衬托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引人入胜。
话又说回来,神态描写可以跟动作描写联动起来共同表现人物个性,如一个小作者下面的人物描写:“接到了班主任布置的任务之后,他本来皱着的眉瞬间舒展,而脚底啊,像抹了油似的,双手飞快地挥动着,跑着走开了。”可见多种人物描写方式结合在一起,人物形象会更鲜明。
2.细致描写场景,烘托气氛
场景描写,即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众多人物活动的全面展现。它融合了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法,集中呈现了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背景。常见的场景描写有劳动、战斗、运动以及各种会议等场面。场景描写的关键在于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因此,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并结合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使画面生动且富有感染力,从而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自行构建出鲜活的画面。
例如,在《父爱之舟》(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场景描写非常具有时代感:“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我看到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街上摆着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这个场面描写具有动态感,读者即使没有去过现场,脑海中也能呈现出这个热闹非凡的画面。
又如,在《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这两个场景也颇具细节,首先是“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其次是总理和傣族人民的互动,都让人感动万分。
3.写景状物,让景物体现美感
写景状物的细节描写在文章中扮演多重角色,既能助力作者抒发真挚情感,又能巧妙渲染氛围,进一步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四季之美》这篇文章中,景物描写极具美感,“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这一段夏夜的描写中作者抓住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带光的生物“萤火虫”,它在夜晚“翩翩起舞”,闪着朦胧的微光,让人浮想联翩,也让闷热的夏夜充满温情和温馨。再如,在本学期的《月亮之下的故事》中,一个小作者这样写道:“月亮出现在它们中间,她那圆圆的脸盘上,挂着慈祥、温柔的笑容,静静地俯视大地,几朵灰色的、薄薄的云萦绕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摆着衣袖翩翩起舞。皎洁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银灰的纱裙,照在花瓣上,花儿更加娇艳,洒在床前,有些清凉,与带点香味的夜气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这段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综上所述,细节描写能够让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栩栩如生的人物正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摹塑造而成的。描写越细腻,人物形象就越鲜活;反之,若缺少个性,人物则显得平淡无奇。此外,细节描写还能使场景和景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不断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场景与景物便能有效渲染氛围、深化主题。正如古语所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强化细节描写的方法和策略,必将为学生的写作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更加从容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