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作者: 孟晓东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时代;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世界。而要适应这一形势,就必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大力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只有国民的素养提升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刻才能早日到来。
打破进口依赖,
我国首次批量生产碳-14同位素
“碳-14辐照生产靶件成功出堆!”2024年4月20日13时48分,经过两年的堆芯辐照后,第一根碳-14靶件从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中成功出堆,这是我国首次批量生产碳-14同位素,破解了国内碳-14同位素依赖进口的难题,实现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
碳-14是碳元素的一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被广泛作为示踪剂使用,幽门螺杆菌检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用途。此外,药代动力学研究、β射线环境监测系统等领域也均需要碳-14。此前,我国碳-14供应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供应得不到保障,这已成为下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此次秦山核电充分发挥其商用重水堆核电机组的技术优势,国内首次实现批量生产,产能足以满足全国需求。
在本次碳-14靶件出堆期间,秦山核电还同步开展了堆顶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公开资料显示,包括碳-14在内,用于癌症近距离放疗的碘-125、用于人体器官SPECT显像的钼-99等医用同位素的进口依赖率几乎都达到100%。此次秦山核电的碳-14同位素生产技术属国内首创,被认为将有力带动我国同位素应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开展商用堆辐照生产同位素的研发体系,助推和牵引下游医疗企业高新型核药和核医疗产业研发。
【素材解读】
求人不如求己。在科研方面,只有自己拥有了知识产权,才能有效避免被别人卡脖子。如今,对于碳-14同位素,国内首次实现了批量生产,产能足以满足全国需求,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此外,科研攻关,并非一味埋头苦干,而要学会转换思维,所谓“转换思路天地宽”。此次秦山核电就变换思维,充分发挥其商用重水堆核电机组的技术优势,从而实现了产能可以满足全国的需求,可谓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适用话题】
中国自信、中国智慧、中国骄傲、靠人不如靠自己、改写历史、实现突破……
《中国科幻奖项与当代科幻文学发展报告(1982-2023)》发布
2024年4月28日,作为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主论坛之一的“元宇·光年”科普科幻教育论坛,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修理车间举办。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科幻奖项与当代科幻文学发展报告(1982-2023)》。报告介绍,我国科幻奖项历来重视青少年科幻作者的挖掘、培养,如面向中学生的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面向高校学生的“星火奖”以及“鲲鹏”全国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科幻奖项“银河奖”“星云奖”均设置了最佳新人奖、年度新秀奖,“未来科幻大师奖”“光年奖”,主要评奖宗旨为发掘与培育科幻新人创作者,发掘科幻新作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丁勇表示,科普科幻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是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北京市科协的工作重点。多年来,市科协积极发挥指导带动作用,联动国内、国际、港澳地区科普科幻机构开展跨界合作,致力于搭建科普科幻教育交流平台,涵养科普科幻教育生态。
【素材解读】
当今及未来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而科技人才的培养,要从青少年抓起,而要提升青少年对科技的热爱,则不能忽视科普、科幻教育工作。诚如丁勇所言,科普科幻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是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比如,科幻文学就有着巨大的力量,能够引领公众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如何在宇宙的广阔舞台上找到人类的位置。因此,进一步加强科普与科幻的结合,提升科幻文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扩大其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适用话题】
好奇心、科普教育、着眼未来、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第十三届吴文俊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
2024年4月13日—14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办“‘创新驱动·数智强国’——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据悉,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享有较高声誉,有“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之称。该奖项一年一评,2023年度共评选出70项成果。其中,北京大学《深度学习网络设计与优化算法》等成果,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网络虚假视觉信息智能感知技术及应用》等成果,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完成的《基础模型与知识融合的复杂电力巡检视觉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成果,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素材解读】
随着ChatGPT、Sora等的火热,人工智能备受关注。2024年我国首次将“人工智能+”行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如今,一批在中国智能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的项目及个人荣获“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折射出中国智能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彰显了当代中国智能科技工作者之志——既要在技术上争口气,更要在发展中始终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坚持向善为民。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从“人民科学家”吴文俊先生,到一批批获奖的科技工作者,凝聚合力、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努力拓展理论和技术应用空间。秉承更快更高更强的志向,“中国AI”向善而行、造福人类。
【适用话题】
向善而行、新质生产力、勇于创新、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