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大数据时代的“裸奔者”

作者: 程睿颖

Facebook创始人曾提出这样一个理念:“人应该是‘透明’的。”即在社交网络上人们所有的私人信息都该被完全公开。放眼现实,我们可悲地发现,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让他这不可思议的理念逐渐变为现实,我们近乎成了网络上的“裸奔者”。

在这样一个大数据和算法被热捧的时代,隐私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上一次浏览过的网站,突然又被推送到了手机上;好几通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推销员好像知道你最近在关注什么……人们总是在抱怨个人隐私被无良商家恶意泄漏,却未曾发现自己也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推波助澜”者。

究其原因,首先是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窥私”心理。前段时间某新闻联播主持人去医院就诊,因病情特殊而被医护人员随手拍下,并以调笑的口吻发布在朋友圈中,然后迅速传遍了整个社交网络。事后,医护人员虽为此承担了相应责任,主持人却也因此丢掉工作,并且遭受到大量网友的非议和嘲笑。

作为医护人员,严守病人隐私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却只因为病人是患了特殊病症的公众人物,便随意将他的私人信息上传到网络。推究根源,是因为人们追逐“窥私”的快感,并从原本闪耀的人身上获得了隐秘的满足感和优越感。而先进的互联网,则为泄露隐私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渠道。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恰如刊载有明星和公众人物隐私的杂志总是销量火爆。所以我们在抱怨自身隐私遭泄露的同时,也应反思自己是否也成了泄露他人隐私的凶手。

其次,人们的鸵鸟心态为商家肆无忌惮地兜售私人信息的行为提供了保护伞。对于隐私的泄露,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几分心知肚明,我们总是在抱怨,却很少拿出强硬的态度和实际的行动。除了挂断电话或者关闭网页,真正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人则少之又少。

当人人都抱着这种鸵鸟心态时,更多摇摆不定的公司就会选择作恶。恰如凯文·凯利所说:“网络把隐私从道德领域转移到了市场领域,隐私成了一种商品。”我们的隐私信息被数据整合商们从网络上分析整理,兜售给其他企业。这种现象令人心惊,但更令人诧异的,是公众对此竟无动于衷。而舆论谴责力度偏弱带来的后果,则是我们的道德底线被肆无忌惮地践踏,个人隐私信息泛滥于网络。

饶雪漫提醒我们:“尊重他人的隐私,就如同尊重你自己的。”我们不仅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随意窃听,也不任意散布。确实,隐私保护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作出努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拒做大数据时代的“裸奔者”,请从现在开始。

上一篇: 铭记与展望
下一篇: 直面问题 矢志求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