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句式,构建“丰满”文章
作者: 孙柳在写作的过程中,对句式的精准把握尤为关键。为了提升文章的语言表达水平,应明确不同句式在文中的作用,从而熟练运用各种句式。首先,中心句是全文的灵魂所在,也是段落的核心。在写中心句时,要紧密围绕文章主题,确保语言精准且逻辑严密。其次,阐释句作为对中心句的补充和解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心句的内涵。再者,材料句通过摆事实来阐释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分析句应围绕中心展开,以确保文章结构的严谨性。最后,结论句作为对文章中心的总结,形式多种多样,如照应式、号召式、展望式和提升式等。灵活运用这些句子的变式,可以提高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写出引人入胜的佳作。
一、活用常规式
常规式结构能够带给读者熟悉的阅读感受,也有助于在写作的过程中正常发挥,避免出错,更好地表达观点,抒发情感。
写作技巧:借助关键句、诠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的顺序化组合完成语言的组织和构建,以系统化地呈现自己的观点,优化文章的内容。如:
扬长避短,成就辉煌。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扬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而不能一味地去补自己的“短板”。史铁生原本要当运动健将,可在最狂妄的年纪里失去双腿,文学成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他也为文学的天空增添了最瑰丽的云朵!残疾,那可是人生最大的短板啊,病魔可以剥夺他站立的权利,可无法剥夺他对文学的爱——生命中的长板还在,正是靠这块长板,他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人应当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主攻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也是最容易成功的路。
点评:作者主要运用了常规的写法,首先,在第一句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扬长避短,成就辉煌”,接着对这句话的内涵进行了全面阐释,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内容进行了拓展。又在引用材料的基础上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对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分析,有说服力。这样写能让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易于读者理解。
二、活用增强式
在写文章时,要确保全文紧扣中心思想,避免偏离主题。每个段落及文章主体都应围绕同一核心话题展开,以确保内容的一致性和针对性,从而有效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在论述中更加切题,我们可以采用增强式的手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文中反复巧妙地运用材料句和分析句,通过不断强化和深化论述,来增强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深度。
写作技巧:增强式论述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不断强化,突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并且引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表明自己的立场,从而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如: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
点评:对于“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常见的话题,要想在论述的过程中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就要在表达上下功夫。为此,作者在开头就简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在之后的论述中引用了史蒂芬·霍金的例子,并且深入分析论证,增强了语势,给人“振聋发聩”之感。
三、活用铺排式
铺排能够丰富文本内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铺排即用多个排比式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对称的句子结构能使表达更加缜密,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写作技巧:素材的运用是写作的重点,围绕同一主题使用同类型的多个材料进行铺排论证,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如:
有人总觉得宁折不弯才称得上勇敢,而宁弯不折则有懦弱之嫌。其实,宁折不弯未必都有价值,宁弯不折也未必都是消极的明哲保身。许多时候,宁弯不折是审时度势的明智。勾践深通此理,屈辱求和,终于灭吴称霸;刘邦深通此理,自甘下处,终于汉立楚亡;毛泽东深通此理,土地革命时期,被民团抓获,他用两块大洋买通押解的人,得以逃脱厄运。如果勾践坚守宁折不弯的信条,就不可能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如果刘邦坚守宁折不弯的信条,就不可能有“开创王朝四百春”的历史;如果毛泽东坚守宁折不弯的信条,那一次就很难摆脱困境。须知,我们的目的是消灭敌人,而不是消灭自己。
点评:作者运用越王勾践“三千越甲可吞吴”、刘邦“开创王朝四百春”,以及毛泽东摆脱困境三个材料,铺排论证“宁折不弯”这种精神品质,彰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文章韵味无穷,耐人品味。
四、活用对比式
对比包括正反对比、表里对比等,能突出主要观点,使观点的呈现有理有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科学性。
写作技巧:材料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要有明显的对比特点,两则材料的内容要对立统一,这样才能在对比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观点。如:
有人说,幸福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自己“过”出来的。诚哉斯言,弱者自强不息、笃行不怠,也能与幸福撞个满怀。你看,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胼手胝足地奋斗,将黯淡无光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反观某些自甘躺平的人,他们四肢健全,身强力壮,却庸庸度日,将有滋有味的日子过成了白开水一般。身残心不残,苦难面前不低头,便能从苦日子里“过”出幸福来。心残身不残,好日子不当好日子过,永远与幸福无缘。还是那句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点评:作者在论述“幸福是自己过出来的”这个话题的过程中,引用了“张顺东、李国秀身残志坚”这个正面例子以及“有些人四肢健全却选择躺平,把日子过得像白开水一般”这个反面例子,在对比中,表明了自己的主要观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佳作展示
请尽情欣赏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你曾深夜一个人默默流泪吗?你曾因为压力而想要放弃吗?是的,每个人都难免有这样的时候,两个短句,送给这样的你——“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是的,这两句话来自党的十九大报告。这看似高大上的政治词汇,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姿态与状态。
有人说,在最美好的年纪里,没有太多诗与远方,反而囿于工位与地铁。限于高房价和工作压力,难免会意难平、志难酬,模糊了奋斗的色彩。对于人生的焦虑,对于奋斗的怀疑,让一个“丧”字,甚至成了热词。说到压力,年轻的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父辈那一代曾经经历过什么。莫言在农村劳动十年,饥饿自不必说,没书看的时候只能翻翻字典。韩少功16岁到湖南汨罗插队,一待就是6年。在某种程度上,奋斗,是它们对抗苦难与宿命的武器。但奋斗中的砥砺,也成了他们的人生财富。因此才有了《红高粱》里的高密,有了《马桥词典》里的马桥。
那一代人的人生或许粗粝,性格却如此坚忍。多少人从田间地头走进高等学府,成为高精尖科研项目的拓荒人;多少人从边陲乡村走出国门,成为重启中西交流的纽带与桥梁。而即便是我们这些普通青年的父母,他们的奋斗故事同样可歌可泣。带数亿人脱贫,让飞船上天、航母下水,重建文化自信,他们支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他们配得上这样的赞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的冲刷,面对的是竞争的压力,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向往更丰盈的生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奋斗与发展的坐标在哪里,道路在何方?
是的,焦虑的叠加,或许就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恰如十九大给出的一个新判断: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仔细想来,我们青年人身上的“焦虑”与“丧气”,不也是一种水涨船高的期待吗?我们不再担心温饱,但我们希望吃得更好、穿得更美;我们可以四处行走,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去到更大的世界。就业、房价、医疗、养老的压力在考验这个国家的同时,也考验着这个国家的青年……
但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理由对奋斗充满勇气。大的蓝图已划定,大的舞台已搭起。在这个跟你我都有关的盛会上,新的方位已经确定,新的思想已经形成,新的目标已经指明,新的矛盾亟待化解。放在一代人的角度看,我们奋斗的使命,已经不是在一穷二白之上平地起高楼,而是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冲刺。这是何等壮阔的征途,这是多么广阔的天地,哪有时间去消磨,哪有精力去消极!
当然,这世上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生命的酒杯,不可能总是盛满可口的甘醴,苦酒也是成长的滋味。一帆风顺,显示不出水手的坚强;百转千回,才有百炼成钢。恰恰是在跌倒的时候,奋斗才能凸显其意义。“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因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用力活着,才有分量;向前奔跑,才能抵达,愿你青春灿烂,愿你前途光明。
点评:作者论述的针对性极强,开篇明旨,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两态”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以较大篇幅列举了前辈们克难奋进、演绎精彩的典型事例,令人信服。灵活运用多种句式,表意清楚且有文采,意蕴丰富,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