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样彰显“情思”

作者: 胡纲

情思是文章的灵魂。文章要么抒发感情,要么表达独到的思想,这就是“言志”。情思来自生活的积累、情感的体验以及思考的习惯。下面以高考作文为例,阐释高考作文彰显“情思”的基本路径。

一、“情思”概述

纵观近年的高考作文,不管是从外在的文题材料,还是内在的材料蕴含,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情思”的重要性。

“情思”具有情和思的双重意思,简单来讲,情感是个体的心理特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经验和认识。文学家写的“情”,丰富而深沉。哲学家把感情当作人类的欲望体系,包含情欲、情绪、感情三个层次。高考作文中所提及的“情思”,和文学家、哲学家对于“情思”的认识存在差异,应当更为具体且具有可实施性。高考作文中所呈现的情思,具有不一样的层级。若从情思产生主体的角度考量,分为个人独有的情思以及社会群体的公共情思。个体情思指的是个人对世事人生的情感与态度,公共情思乃是被大众所认可,跟人们普遍的认知相符的情感与态度、道德及评价,是衡量文章价值观念的标准。

二、高考作文彰显“情思”的基本路径

(一)进行文本研读,激发人文情思

高考作文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往往与考生的阅历、素质紧密相关。高中生涉世未深,仔细阅读文本材料,品味其中的情思,是增加文章厚度的有效方法。以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为例,文题材料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本手”“妙手”“俗手”概念。可以依据所提供的资料对“本手”“妙手”“俗手”的含义进行概括,然后展开联想。首先,对“下法”“本手”进行剖析。“法”应当“合乎棋理”,换言之,“法”即为普遍法则,即标准的技巧。在下棋时,“法”可以理解为棋谱上的规矩。因此,在剖析“本手”进行论证时,应从“法”的角度展开论证。“出人意料”与“精妙”两个关键词对“妙手”下了定义,载人飞天的成功、“一带一路”的构想等,这些都是“妙手”,其意义在于打破常规认知,找到新出口。“俗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从整体和长期的角度去观察,才能发现它的危害性。有大局观,具备长远眼光,才能防止“俗手”的出现。第二层是对“初学者”的提醒和建议。“初学者”这个关键词体现了材料的指向性,而“热衷”与“忽视”则是在警示年轻人务必避免眼高手低、急于求成、轻视规律、漠视基础。第三层对“三手”相互间的关系予以阐释。首先,需要说明“本手”和“妙手”之间的关系,“本手”是根基,“妙手”属于“创造”。“本手”和“妙手”之间存在递进关系,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从“技”朝着“道”前行;也能理解成条件关系,只有“本手”扎实,才能产生“妙手”。“妙手”和“本手”的关系是首要的,也是正确构思作文的关键。从“本手”到“妙手”,是一种锤炼与升华,体现了基础与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这一点出发可以找到升级为“妙手”的方法,即守正而后创新。

(二)关注现实生活,撬动生活的情思

所谓情思,是现实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情感。如今很多同学生活单调,他们的娱乐方式往往玩电脑、手机,脱离了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而恰当的写作活动可以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写作文,首先要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知,选择一个合适的视角构思。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的文题材料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题干,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以烈士、楷模为立意导向,展开相关联想和思考,进而选择写作视角。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整理出三种写作视角,包括: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红色节日——中国革命文化;革命烈士——先进精神的激励。同学们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来展开联想、思考,再进行构思。这些情境能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进行横向联想或纵向联想,充分打开思维。

其次,要努力完成“内隐”与“外显”任务,让文章更有“现场感”。2021 年高考作文写作要求变化很大,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这看似是回归传统素材型作文,实则大有不同。“选准角度”与“自选角度”有根本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需学生根据自身经历细细品味材料,确定作文主旨。作文引导语有“结合材料”限制,要求考生联系命题材料确定作文主题。一定要重视文题材料设定的背景,不可随意生发确定主题,展开议论,这样容易偏题和跑题。如 2021 年全国甲卷“可为和有为”,本质是“大有可为”与“应该有为”的内隐价值导向。写作时,要辨别两方面内容,明确命题方向,精心构思文章。

(三)顺应情景,深入发掘高考作文表达情思

表达“情思”,应根据高考作文题材料创设的情景展开,应当注重立意角度的选择和立意的深度。情思是高考作文考查的核心所在,情感要浓厚,思考要深入,这样的文章才有感染力,引人思考;语言是高考作文的华美外衣,语言表达不但要生动形象、真实顺畅,还得具有丰富的内涵。例如,2021 年新高考 I 卷的“强弱之变”、全国甲卷的《可为而有为》等等,引领学生进行辩证、个性以及创造性思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考查学生的思维层级与语言表达能力。高考作文题创设的材料情景大多是多层次的,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就像 2021 年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一题,在内容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解读空间。学生可以进行多元化的立意选择,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写出独具个性的考场作文。

总之写高考作文,要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分析文题材料,确定作文主题,进而围绕主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充分表达“情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