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对比法,写好记叙文

作者: 张飞

对比思考代表着高级的思维活动,这是人类仅有的。这种思维活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无论是思维,还是选材,都应从两个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思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让人、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对比思维描写事物,能引发思考,让人回味无穷。在记叙文写作中,为了让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可以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可以让思路会更清晰,主题会更突出,更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记叙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一般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环境描写中的对比

在环境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能有效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安排:

1.对比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画面

最典型的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贵族骄奢淫逸,朱门之外路有死尸。咫尺之间,荣枯殊异,两组意象之间鲜明而清晰的对比,强化了这首诗的批判精神,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在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智慧”中,一位考生在《老爹》一文中呈现老爹店铺与蒋叔店铺一冷一热的对比画面,让人印象深刻,例如:

时间久了,老爹的生意一天比一天萧条,门可罗雀,曾经闪亮的招牌也变得黯然失色,无精打采。

可对门熙熙攘攘,顾客络绎不绝,闪亮的招牌在阳光下更显耀眼。老爹心里不明白,但也无奈。

这个对比式环境描写还给读者设置了悬念:两个招牌一个褪色,一个鲜亮,到底是为什么呢?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同时突出了主题:诚实本分的人才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2.对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环境的对比能使思想情感的表达,以及人物的刻画显得委婉含蓄。一位考生在《田野上的风景》里写道:

夕阳漏下几缕微光,风中传来了淡淡的炊烟味。空气中泛起了薄薄的湿意,天边一片金黄,一如收获的颜色。

这样唯美的景象与现实生活中农人生活的单调、劳作的艰辛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艺术张力。

3.对比自然环境与心灵情感

这是常见的手法,在古诗词中常用,“以乐景衬哀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比自然环境与自己的心情,不仅能深化情感表达,还能耐人寻味,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如一位同学在《怀念爷爷》一文中写道:

又是一年清明节,路边的小草已是绿油油的一片,远处几棵桃树满树的花,正开得烂漫,几只小燕子时而用尾尖轻巧地划过湖面,时而站在湖边柳树上呢喃软语,然而在我看来,这草、这花、这湖、这些小燕子……所有的美好好像都随着亲爱的爷爷离去了。

作者运用“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将自然环境与情感进行对比,更衬托了作者失去爷爷的悲伤情绪。

4.对比前后环境描写

这可以暗示人物内心的变化,让情节突转,以升华文章主题。如作文《心里有光》,写“我”的考试经历和心理变化,写父亲讲的道理给“我”带来人生启迪。但写“我”得到启示,心理产生变化时,不明写,而是通过前后两段景物描写对比表现。比如:前文写道:

我在房间打开窗,立在窗口,抬头望天,阴霾蔽日,觉得自己很无助,任由秋风吹打我的脸庞。

结尾是这样写的:

天空中,阴云已经消散,阳光射向大地,照彻我的心扉,原来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

前后景物描写的对比,作者内心的豁然开朗不言自明。

二、人物形象的对比

通过人物前后形象的对比、个体与群体的对比、个体与他人的对比,可以让人物性格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1.对比人物前后形象

可以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之前呈现的人物形象与最终呈现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让人物性格更鲜明,主题更深邃。一位考生在《平凡与伟大》一文开头这样写道:

园子荒芜着,老人寂寞地陪伴着园子,寒来暑往,无人问津,就这样平凡的老人,如卑微的野草,在时光中静默。

结尾这样写道:

我不知道,他们如今在天涯何处闪亮,在看着怎样的风景。老人曾经的辉煌和壮举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正如我重新认识的二月兰,将伟大深深潜藏在平凡中。

选段鲜明地展示了老人伟大的形象,表现了平凡孕育伟大这一主题。

2.对比个体与群体

对比个体与群体,让个体个性十足,与众不同。江苏一位考生在《鸡婆》一文中这样写道:

为了发家致富,村民开始种植葡萄,大家像照顾亲儿子一样照顾葡萄,施肥、浇水、治虫,希望能有一个好收成。

王阿婆却不这样,她养了几十只鸡,每天在葡萄架下溜达,大家看了很是不解:“等葡萄熟了,谁还在乎那几只鸡啊?真是脑袋不开窍的老人!”不光是大伙儿不解,王阿婆的家人也不解:放着大钱不挣,却摆弄这些鸡,真是匪夷所思,几只鸡能值多少钱呢,和十亩葡萄园的收成怎么比?

大家都种葡萄,但鸡婆与众不同,在种葡萄的同时,在葡萄架下养鸡。与别人一门心思伺弄葡萄形成鲜明对比,这到底是不开窍还是大智慧?作者将鸡婆与众人相比,实在是匠心独具。

3.对比个体与他人

这样的对比,让个体与他人的形象都很鲜明,呈现在读者面前,高下立现,褒贬鲜明。上文的《老爹》一文,作者这样写道:

虽然师出同门,但性格相差太大,老爹不善言辞,只知道干活,而蒋叔见人一脸笑,总是嘘寒问暖。

老爹呆板迂腐与蒋叔笑脸相迎的形象跃然纸上,那么,谁更有智慧呢?读者非常迫切地想知道,文章的趣味性大大增强。

三、情节上的对比

1.欲扬先抑,铺垫突转,形成对比

如《老爹》,先写老爹的店铺日趋冷清,蒋叔的店铺人气兴旺。作者这样写道:

蒋叔和老爹在街道两边各开一家店,木讷的老爹哪里竞争得过热情的蒋叔,生意越来越淡,几乎是门可罗雀。

最后蒋叔的店铺被人砸了,而老爹的店铺日渐红火,蒋叔无法立身。作者是这样写的:

蒋叔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这回是蒋叔的店铺前门可罗雀了。集市上的人几乎都用老爹的秤。“这是老陈的秤!”小贩常以自豪的口气说。

前后情节的对比,揭示了主题:真正的智慧是讲诚信,而不是应不法商贩要求弄虚作假。

2.引入类似、相关情节,形成对比

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为“调和”,有一篇作文《老木不木》是这样构思的:

老木是“老腔”艺术的传人,他拒绝了儿子关于传统“老腔”与现代“摇滚乐”融合的建议,一气之下就生病了,结果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治好了,猛然醒悟:中西药的调和有如此好的疗效,传统“老腔”和现代摇滚为什么不能融合?结果传统“老腔”和现代摇滚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得到观众的认可。

作者设置老木一开始一味坚守,不肯融合的情节,与后来改变观念,让“老腔”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的情节形成对比,有力地凸显了“调和”这一主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