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热点 多元议论
作者: 姜凤文 题
宗庆后是中国著名的民营企业家,他推出的娃哈哈纯净水的标准容量是596毫升,既不是590毫升,也不是600毫升,这是为什么呢?宗庆后说,他不能欺骗消费者,这是因为每一滴水都精准至极,实实在在地装满了596毫升的瓶子,这就是它的真实体积。
请认真阅读材料,根据你的看法和认识写作。
思路点拨
一、理解热点,准确立意
毫无疑问,当社会中的某个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成为许多人关注的内容,甚至成为人们饭后谈资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成了社会热点。热点既包括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公等,也包括一些政治问题,如国家政策、国际关系、能源危机等;热点既包括一些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物价上涨等,也包括一些科技问题,如人工智能、华为技术、网络安全等;同时还包括一些文化问题,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等。可以看出这些热点往往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不同的人对于热点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只有探究热点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热点,进而准确立意。
遇到某个热点问题的时候,关注它、评论它之前,首先要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它,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不能随意地发表观点。因此,我们可多关注这方面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站,这些媒体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披露更多的细节,也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事实。就文题中提到的内容,可先关注宗庆后,了解他是什么人、做了哪些事、人们对他的评价怎样,以及从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能得出哪些启示。接着,可关注与宗庆后同时代的企业家,以发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不同点,然后思考他的去世为什么会成为社会的热点。然后,可关注娃哈哈纯净水,了解其销量如何。有了这样的全方位了解,还要想一想这个热点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没有交集,即自己有没有喝过娃哈哈纯净水,之前有没有听说过宗庆后的故事等。
遇到某个热点后,还可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可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对某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借助老师与同学的力量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也可在课后和同学坐在一起讨论,讨论的时候要做一个有心人,将别人知道的东西记录下来,以便作为自己议论文的论据,当然这需要进一步求证。同时要记录的还有别人表达的观点,因为大家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对于热点的理解更不一样。我们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要尊重他们的发言,从他们的发言中找出合理的内容,为己所用。有了这样的讨论,我们自然能更深刻地理解热点,也更容易了解热点的本质。
要想更多地讨论热点,分析热点的内涵,我们还要参加社区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在社区活动中,能了解社会问题的具体情况,这是因为我们通过与社区组织、人群,以及相关部门合作,能深入其中。比如参加敬老院的活动,我们能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可能不需要吃多好、穿多好,因为到了一定年纪,对吃穿已经没有了特别需求,更需要有人过来陪他们聊天,唠唠家常。我们也可问老人一些问题,比如有没有听说过宗庆后这个企业家。因为宗庆后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代企业家,很多老人都知道。还可问问他们喝没喝过娃哈哈,其实大多数老人给晚辈买过娃哈哈之类的产品。这样与老人之间的互动既能丰富对话内容,也能更全面地理解热点。
要理解热点,我们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注相关的话题和讨论,这能让我们倾听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关注相关的新闻,以及媒体、博主等相关的内容。还可关注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分享平台,如果关注的是权威账号,就可获取相关领域的权威信息。还可关注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平台,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在知乎上是可以提问的,我们可获得权威人士的回答。当然,关注这些媒体的目的是获得更多资讯,获得更多观点,进而在分析之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对于热点的理解需要我们分析,不能人云亦云。我们要比较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尝试理解每个观点的逻辑和证据,也就是说,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是不是靠得住,这个观点的论据是不是有说服力,是不是可信,思考它们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二、巧选角度,展开议论
对于某一话题,可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如果从诚信经营角度议论,可强调宗庆后这样的选择不是商业的选择,也不是营销的手段,而是一份承诺,一份诚信经营的承诺,以及一份尊重,一份对消费者的尊重。如果选择从市场差异化角度议论,可探讨596毫升背后的市场策略。尽管这是一次诚信之举,但这样的选择是高明的,因为这是饮料中的独特容量,能将娃哈哈纯净水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从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如果从消费者认可的角度议论,可分析消费者对特定产品容量的认可和信任。消费者能看到“596毫升”不是有意为之,只是一个偶然的结果。消费者能从这样的纯净水中看到这个企业的文化、看到一个企业家的品行,进而更信任这样的产品。
三、明确主题,精心构思分论点
围绕不同的角度思考时,就会想到有关诚信这个主题。诚信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必须秉持的理念,是为人处世的基础。在以“要诚信”作为中心论点的同时,先要拟定题目,再思考分论点。就“要讲诚信”而言,可考虑这些题目:“诚信: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品质”“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正面影响”“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行为”“诚信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作业抄袭与诚信意识”等。就最后一个题目,可探讨作业抄袭现象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同时探讨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诚信意识等。
就“作业抄袭与诚信意识”,可设置不同的分论点,比如确定第一个分论点:抄袭的定义与分类是什么,抄袭现象严不严重。可思考跟别人讨论是不是抄袭;借鉴别人的思路,再改进是不是抄袭。接着,再思考抄袭问题是不是很严重,可进行调查,看班级有多少同学有过抄袭行为,有多少人有想抄袭的心理。然后,可确定第二个分论点,抄袭与诚信之间的关系。即为什么抄袭是不诚信的行为,抄袭的危害是什么;如果抄袭就是不诚信,对大家的影响是什么。第三个分论点是如何改掉抄袭的习惯,抄袭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抄袭的心理是什么、抄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什么,如何逐步改掉这一不好的习惯。写这部分内容时,要基于自己的生活,比如自己在考试中曾经有过抄袭行为,或者曾经有过抄袭的念头,以及这些对自己的影响。第四个分论点是如何形成诚信意识。就这个分论点,可先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诚信故事,强调这些故事所传达的诚信精神。比如,可列举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参认为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可讲韩信报恩的故事,韩信在儿时对老婆婆说长大后一定要报答她的帮助,后来将老人接到自己的豪宅里。接着,可进行反省,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应遵守规章制度,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应理解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益;可借鉴诚信故事的力量,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可将诚信意识付诸实际行动,不断完善自己的诚信行为。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要就热点展开议论,可先分析热点,在热点中找到其所反映的本质,明确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写作。
佳作展示
诚信——走向成功的基石
在中国,娃哈哈集团无疑是成功的企业典范,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宗庆后也无疑是成功的企业家代表。最近我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娃哈哈纯净水的标准容量是596毫升,既不是590毫升,也不是600毫升。宗庆后说,他不想欺骗消费者,该是多少毫升,就是多少毫升。这一话题成为热点,反映了人们对企业家做法的敬佩,也表现了人们对诚信的认可。其实,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诚信都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诚信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很多人将诚信的行为作为行事的标准,将那些诚信的美德代代相传。可以这样说,诚信的基因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商鞅是中国古代的改革家,大家也许听过他“立木为信”的故事。商鞅在推行新法的时候,为了树立诚信,让百姓相信他,就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并对百姓说,如果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就能获赏十金。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做了,结果真的获得了奖赏。这是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这个故事所产生的影响就是商鞅的改革在“立木为信”之后如火如荼地展开。
我们要坚守诚信。如今不守诚信的行为屡见不鲜。市场里卖注水猪肉的店铺被罚款了,店门口再也不是车水马龙;食品企业用陈年馅做月饼欺骗消费者,后来这家企业破产了;高考生带着现代化设备在考场作弊,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其实,这些不守诚信的行为对社会是种伤害,对自己又何尝不是?试想,如果有人知道了你的不诚信行为,还会和你交往吗?他们还会继续与你交往吗?因此,我们要摒弃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做一个诚信的公民。
作为中学生,我要将诚信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让别人感受到我的诚信。在回家的路上,我会经过一个小卖铺,是无人销售的饮料点。一张桌子摆着各种口味的不同价格的饮料,另外一张桌子放着的是一张二维码和一个可以投放纸币的箱子,桌子的前面写着一段话:如果口渴了,可以任意挑选,但要记得付款,诚信从你我做起。一次,我在饮料店徘徊了很久,想拿一瓶饮料,但我没带钱,也没带手机。正犹豫时,我看到一个小孩将钱投放进去,将饮料拿走了。那一刻,我想到在中国的大地上,诚信已经蔚然成风,我不能玷污这诚信的国土。于是在下午,我投放了纸币,拿走了饮料。
行文至此,我想到了有关娃哈哈的那个热点话题。其实热点大多在一段时间后会慢慢地被人们淡忘,也会有新的热点将旧的热点淹没,我希望这个有关诚信的热点能一直被人们记住,因为这里包含我们的信仰和我们的行为准则。
点 评
这是一篇针对热点事件而写的议论文,作者将热点与议论有效结合起来,从热点出发,探讨热点背后诚实守信的话题,论证层层深入,有说服力。作者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列举了古代的诚信故事,也列举了现在一些人的不诚信行为。最后写与自己相关的守诚信经历感情真挚,易于读者接受,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饮料点,就说明诚信已经是时代的基调,作者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