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主体段落写作指津

作者: 陈雨

概念分析

何为议论文的主体段落?简而言之,就是文章的核心段落,也称为论证段落,既不可以太冗长,也不可以太臃肿,而要结构匀称、观点鲜明、语言丰富、情感充沛。在一篇议论文佳作中,精彩的主体段落往往能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至关重要的。”可见,写好主体段落是写好全篇的基础,也是行文必不可少的环节。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那么,仅仅靠“质疑”就能取得进步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准确审题,明确观点句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需要中心明确,观点鲜明,在主体段落中要有明确的观点句。观点句是全文的“灵魂”,或者是段落的“眼睛”。观点句可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可以是分论点,即扣住话题中心的论点,往往统领全篇或者全段。审清题意是明确观点句的前提。

该文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能最大限度地引导考生发散思维,符合新高考的命题趋向。可以将文题的材料分为两部分,一是朱熹的名言,二是关于“质疑”与“进步”的疑问。整体审读材料,“那么”这一衔接词将整个材料的重心落到了后面,重点在于分析“质疑”与“进步”之间的关系。写作时,可以从“质疑”着手,分析“质疑”对人类生活、思想、科技等的影响,进而阐明“质疑”有益于推动人类的进步。但是,也要反向思维,“进步”仅靠“质疑”吗?有没有其他因素,诸如实践、创新……从“质疑”本身出发可以得出:质疑只是提出疑问,并非解决问题。人类的进步需要从“质疑”走向“释疑”,直至“解疑”。这样层层深入地思考,文章的思路才能真正打开,才能表达准确而深刻的观点。由此得出以下观点句:(1)质疑是进步的起点;(2)质疑之外,还需行动与实践;(3)质疑与反思、创新相结合;(4)质疑需要勇气与智慧;(5)正确看待质疑的作用。

2.搭建桥梁,写好阐释句

阐释句是主体段落间的重要桥梁,在论点和论据之间起着衔接过渡的作用。在主体段落中,写好阐释句可以让论点更清晰、更准确,更易懂、更深刻,为段落写作寻找论据提供了思路,确定了方向。上面的文题可以从关键词着手,做好概念阐释。概念阐释是重要的论述方法,就上面的“质疑”而言,可从概念阐释开始,由表及里地剖析,进而得出“质疑”的本质。具体为:

质疑是怀疑,质疑之心可以激发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方向,指引我们前进。同时,质疑是对知识的一种理解。质疑权威、质疑书本,不也是一种批判精神吗?

3.简明扼要,写好材料句

材料句是主体段落的“血肉”,是支撑分论点的事例,要求典型且新颖。列举的事例应与分论点紧密相关,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或具体案例,需要运用事实、道理、现象、事件等论证观点。一般而言,材料句不写细节,只需简要概括事件和结果,进而提出观点。观点是段落的“血肉”,而选好材料是前提。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材料句的论证,具体为:

(1)同向选取,密度紧密

同向选取材料可以结合观点,在同一个层面(领域)或者同一时段上,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叠加组合。其中,为了让语言掷地有声,我们要注意句式整齐,结构一致。比如,以“质疑”和“进步”的关系为例,观点“行动不存,质疑何在”:

孟德尔在修道院的花园里种了数十年的豌豆,统计、记录、分析,揭开了遗传学的面纱;聂利亲自观察蜜蜂,自己动手实验,最终发现了蜜蜂发声的原理,驳倒了大众的错误认知。哥白尼在残烛中,为《日心说》签上署名。

(2)纵向选取,深入剖析

纵向选取也就是多个事例之间构成相对的关系,进而深入地论证观点。为了让论证更加有力,要从不同的层面或者角度切入,综合运用材料。如:

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他人的冷眼与不解。出于对天圆地方的质疑,麦哲伦踏上了环球航行的道路,最终永远留在了路上。出于对地心说的质疑,哥白尼提出了更为先进的日心说,却被视作异端,最终葬送了性命。

4.夹叙夹议,写好分析句

分析句是独立在材料句之后的句子,要对前文的观点进行阐释和分析,结合材料句,一针见血地论证观点。分析句要避免以叙代议论,多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呈现。基于此,分析句可以从探究原因、影响意义、分析本质等入手。常见的分析句技法有以下几种: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让步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破立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等。以上面作文题为例:

如果他们观察到与当时主流学说不符的现象时,没有投入行动,而是止步于质疑,那么,质疑极可能随着时间消退,让人们困顿于蒙昧的迷蒙之中更久。行为之不存,质疑又将依附于哪里?

5.收束文段,写好结论句

结论句是主体段落的“休止”符号,以简洁明了、鲜明直接的语言总结段落的大意。写好结论句需要承接上面的分析句,衔接自然,水到渠成。同时,结论句还要呼应段首句或者观点句,做到融合贯通。比如,以上面的文题为例:

获得进步,质疑与实践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看人云亦云的“标准答案”,而要不断思考,主动质疑。

总之,标准的主体段落应该包括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在具体表达过程中,五个句子紧密结合,才能逻辑缜密,真正做到论证充分和有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