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语言魅力,重组优美文章

作者: 马忠英

汪曾祺先生曾说,“语言不仅是文学的载体,更是文学的本体”,可见语言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下面介绍几种语言创新与重组方式,提升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一、体现语言在文章中的“本体性”

作文内容可以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也可以是发挥想象力及思维能力而虚构出来的情节。但是,无论是怎样的素材或情节,都应强调语言表达的作用,这样才能使作文更加流畅。在日常写作练习中,常会出现“语言风格”把握不当的情况,因此,应该意识到培养及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及运用能力的重要性,不仅要对事物进行准确、客观或主观的描述,还要体现出情感、审美,进而达到营造意境的效果。

以一段描述“故乡的茅草屋”的文字为例:

屋顶的干草早已枯黄、干瘪,甚至大片的干草已经被风吹散,露出乌青的泥顶,像人到中年的“地中海”发型,有些无奈又有些顺遂的意思,大概这草屋也到了中年吧。

这段文字体现了独特的语言魅力,即体现了语言在文章中的“本体性”特征,使表述不只是单一地发挥信息载体的作用,而是通过语言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韵味、节奏,在列举了“干草”“乌青的泥顶”“‘地中海’发型”“中年”等一系列具象与抽象事物的同时,营造了温婉哀伤的氛围,彰显了语言的独特魅力。

二、运用生活化语言解构文章

写作时的“重组”应该以解构为基础和前提,使文章细节丰富、寓意深刻,这样才能使文章创作达到“曲径通幽处”的效果,进而使文章的感染力更强。生活经验是写作灵感最为基础的动力源泉,写作素材会涉及写作者对自身生活经验的调用。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可见,生活与写作之间是“泉与溪”“母与子”的关系。因此,应该把握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微妙关系。一篇好的作品能够被创作出来,一定是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切肤之痛”,利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文章创作则可以使生活体验、情感及情绪在文章中的渗透得更为自然,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效果。

以“清洁工视角的在岗日常”为例:

这段路不宽,甚至有些破败,我每天都要顺着这段路清扫,一直扫过两个红绿灯路口。终于,我在第三个红绿灯的路口左拐了,接着扫,一直扫到一所学校门口,这就是我要清扫的全部路段。看吧,我的活儿并不多,但这并不多的活儿像是永远也干不完——我扫了23年的街道。小学门口是我清扫中的难点。每天上下学时,学校门口热闹得很,那时不好扫,一不小心扫到哪个人的脚上,要是小孩就躲开了,若是扫到家长,难免要被人家骂两句,出出气。我不是故意的,是你们这些年轻家长的脚不安分,动得太快,又都喜欢习惯性地忽视我的存在。我年纪大了,来不及反应,就扫上去了——每次,我都会在心里为自己鸣不平。我知道,有些话在心里过一遍就行了,没必要说出来。

这段语言体现出了“生活化”“接地气”的特征,这样的语言往往更具调和性,读起来给人娓娓道来的感觉。如“看吧”“活儿”“过一遍”等一系列生活化的字眼,使得文章更有灵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并且对文章所描述的事物、情节有更深刻的印象。通过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对文章进行有效解构,能够使语言表达过程中所承载的信息、意境、情感更为丰富。而想要实现对文章的细化重组,就应该先培养生活化的语言写作能力,把握生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使生活化语言的魅力在文章中得到体现。这就需要掌握文章写作“规定动作”与“分解动作”之间的关系,从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场景描写、事物分析等多个方面入手,使得生活化的语言文字可以渗入到上述各个方面的表述中。

三、灵活运用教材

想要写好一篇作文,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是关键入手点。现在的语文教材内容极为丰富,可供写作学习的资源也明显增加,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读性,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可以产生丰富的、贴近内心的审美体验,有利于培养写作情感。思维质量往往会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而保证思维质量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思维缜密,这样才能使写出的文章经得起推敲。被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往往经过多方筛选、审查,属于千锤百炼之后受到广泛认可的优秀作品,深入阅读与分析这些作品,往往可以培养写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部编教材中收录了《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的节选,可以深入分析这些文章,把握文章的语言逻辑、情节逻辑及人物与场景的描写逻辑等,以提升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结构的严谨性。

此外,对教材课文这一写作资源的深度挖掘,可以使我们在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积累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四、培养良好的读后续写能力

读后续写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可以将其分为阅读、分析、续写、评价四个环节,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读后续写结构,这样可以使续写的内容更为丰富,续写方式更为多元。而要保证读后续写的质量,则需要写作者具有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可以根据前文的语言风格确定接下来文章续写的语言风格,从而达到语言重组的效果,这也是锻炼学生文章分析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读后续写的练习应该由简入繁、由浅入深,逐渐丰富续写经验。

在读后续写训练中,可先尝试进行文字体量较小的长句续写,以下列几个长句续写为例:

1.这个糟糕的结果让我十分沮丧,(  );

2.尽管她已经离开了这座城市,(  );

3.小男孩将这本厚厚的书合上,抬眼看着窗外,(  )。

对于上述3个长句续写例子来说,其语言特征、意境等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准确掌握其特征,以使续写出的句子与之前的句子在语法特征、文字感觉、意境氛围等方面保持一致。结合上述要素,可以将上述长句续写如下:

1.这个糟糕的结果让我十分沮丧,可人生不是向来如此吗?

2.尽管她已经离开了这座城市,但她的声音依然时不时地萦绕在我耳畔。

3.小男孩将这本厚厚的书合上,抬眼看着窗外,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有人在低声呢喃:一切都还来得及。

上述3个长句的续写迎合了前句的风格与氛围,并且在语言逻辑方面也很通顺。第一个句子的续写体现了平和、淡然面对挫折的心境;第二个句子的续写体现了对远去的“她”的怀念之情;第三个句子的续写承接了“抬眼看着窗外”这一场景的转化,因此,接下来描写的则是“窗外”的景象,且语言风格与前句类似,都是以平静、伤感作为主基调,在句尾处写“一切都还来得及”,则在伤感中体现了温馨与从容。

佳作展示

我记忆中的徐四奶奶

徐四奶奶其人总不能让人忘怀。

徐四奶奶是我家还住在旧城区时的邻居,那时我还小,七八岁,也可能八九岁。徐四奶奶的名称因何而来呢?是因为她姓徐,且在家中排行老四,就叫徐四奶奶了吗?其实,徐四奶奶原来姓什么,没人知道,更不知道她在原来的家中排行老几,甚至不知道徐四奶奶有没有家。

徐四奶奶是外地来的,来时年轻,还不到16岁。据本地上年纪的人回忆:“老徐来到这条老街时,身上背了一个蓝色碎花布包裹,梳两个麻花辫,油腻腻的,倒真像两根刚出锅的麻花,却难以让人产生咬一口的欲望,是老马婆子发现她的。老马婆子在街尾垃圾点收拾破烂儿时,不小心用钩子勾到了老徐的鞋帮。老马婆子以为捡到了什么大件,于是使劲一拽,结果把老徐从垃圾堆里勾了出来。老徐脸上、身上脏得不行。老马婆子心好,把老徐领回家,接了两大桶水,给她冲洗一遍,冲出人模样了。老马婆子就收留了老徐,当然了,当时算是小徐。哦,你问她为啥叫徐四啊?老马婆子去世的老伴儿姓徐,老马婆子年轻时有三个儿子,老了老了,一个都不在身边,收留了老徐之后,就理所应当地把她排成老四了。”

徐四奶奶比我妈不过大十岁,但长得着急,所以街上的孩子跟她混熟了,就都叫她奶奶,就连我妈看到徐四奶奶,也问上一句“他四奶奶哪里去?”徐四奶奶不挑谁的理,也不怕谁把自己叫老了。

收留徐四奶奶后,老马婆子家里算有了人气儿,她把徐四奶奶当亲女儿养,徐四奶奶年轻时就会伺候人,把老马婆子照顾得无微不至。那些年,老马婆子逢人就说:“都说养儿能防老,我生了三个儿子,也没防住,这不还是老了。”听了话的人就笑,老马婆子又说:“还是姑娘好,姑娘是小棉袄,徐四虽然不是我生的,但我才养了这三年,却比那三个畜生都管用。”“三个畜生”当然说的是自己的三个儿子。

徐四刚来时,有人说徐四智力有问题,看到街坊邻居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抿嘴笑,笑一会儿就脸红。人家问她啥,她回答也总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一二三。左邻右舍一般大的姑娘都瞧不起徐四,总是笑话她、欺负她。老马婆子看见有人欺负徐四,定是不依,张口就骂,伸手就打,直打骂得那些姑娘哭出声来才算完。

徐四奶奶24岁那年结婚了,男方是我家邻居吴大个,徐四奶奶也就成了我家的邻居。一直到她去世那年,她已经和我爸妈做了三十几年的邻居。徐四奶奶和吴大个两口子一直没孩子,吃药、打针、偏方没少试,都没效果,两口子到医院检查了好几回,医生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可能是因着没小孩,徐四奶奶格外喜欢我。小时候,父母白天上班,家里没人,而吴大个两口子做了木匠,打些桌椅板凳、小家具,卖点钱,不用出家门,我就常年在徐四奶奶家蹭中午饭,直到上初中住宿才戒掉去蹭饭的习惯。我妈告诉我,别总上吴大个家蹭饭,人家两口子也不容易。我妈总给我带上比同学都多的午饭钱,我却很少花,每次我跟徐四奶奶说我妈不让我在这儿蹭饭时,徐四奶奶就说:“外边买着吃能有咱自家做的好?那里边全是添加剂,新闻上早报道了。”

我在老城区成长与生活的十几年中,徐四奶奶几乎成了除去我爸妈之外这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真的,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比不了。

如今,徐四奶奶早已成了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温馨、璀璨。

点评

作者运用生活化的语气、口吻,使文章风格鲜明,语言独具特色。生活化的语言在解构、重组之后,发挥了超出信息载体的作用,使语言成为文学的“主体”。开篇交代“徐四奶奶令人不能忘怀”,结尾写“徐四奶奶成了我心中的一盏明灯”,首尾遥相呼应,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及可读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