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让文章更出彩
作者: 汪志刚《背影》是一篇传统名篇,作者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慈祥、疼爱儿子的人物形象。“望父买橘”是文中最精彩的片段,让人印象深刻。此段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因为运用了精准的细节描写,将一个“中国式父亲”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朴素的言语中流露出的是真挚的父子情。
一、案例分析:
先看两段文字:
1.上小学时,我是个特别胆小的人,上课都不敢举手发言,下课也不跟同学交流。一次,班会课,老师走到我座位旁边,让我站起来发言,我紧张得出了一身冷汗,终于把老师提的问题回答完,刚一坐下,同学们就给予我热烈的掌声。
2.到了举手发言环节,听到老师喊我的名字,我的脑袋一片空白,“怎么这么倒霉,那么多人,偏偏喊到了我。唉……”我的心里像装了只兔子,砰砰地乱蹦。我茫然地看着其他同学,红着脸,嘴巴张了半天什么也说不出来,周围的同学忍不住笑了起来。看到我窘迫的模样,老师来到我身旁,轻声细语地说:“别慌,讲错了不要紧。”说完她还用手指在我的书上点了点。看着老师温柔的眼神,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说了出来。我如释重负地坐下,不知是谁先鼓了几下掌,一下子全班同学都跟着鼓起来掌声,我的眼泪瞬时夺眶而出。
上面两段文字选材相同,写的都是课堂提问发言这件事。第1个片段叙事直白,没有细节描写,因此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2个片段运用了多种细节描写,有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这些描写综合在一起,将一个胆小、心理素质差、不爱讲话的学生和一个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老师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独特个性。
细节描写就是对细小的环节和情节进行描写。通常是对人物的外貌、心理、动作等细微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进行细致刻画。描写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场景。像课文《老王》就是用细腻笔触刻画人物——老王。《范进中举》通过不同场景刻画了胡屠夫以及范进不同阶段的不同形象。
细节描写可分为正面细节描写和侧面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这些描写能让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侧面的细节描写,一般就是借助环境来写,起到烘托氛围,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例如《故乡》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时令,渲染了荒凉、萧条的气氛,又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如何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呢?一般来说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二、具体策略
1.细致观察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作者笔下的人和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本功。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发现身边的真善美,让世间的美好走进广阔的心田。也只有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写出来的文字才带有温度,才能贴近生活。还记得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那个片段吗?“扫开一块雪……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扫、支、撒、系、牵、走、拉、罩等,动词的运用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流露出作者捕鸟时紧张愉快的心情。这段描写很生动,用词精确,描写到位,让读者身临其境,也符合儿童的身份。为什么捕鸟的过程写得如此细腻?跟作者的细致观察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平时的生活体验,很难写出这么精彩的场面。来看一篇作文片段:
我是课代表,负责午自修的纪律,讲台边的“右护法”是个黑不溜秋又有些调皮的男生,他喜欢给老师当差儿,打小报告,我们都不喜欢他。他竟然无视我的存在,搬着凳子慢悠悠地去了别的同学的位置,开始絮絮低语。我攥着纸记下了他的名字——“哼,要他好看,谁让他不自觉。”我心里暗暗想。我垂下头,对着数学难题挤眉弄眼……忽然,有个男生的说话声传了过来,他一手撑着讲台,一手挥着一张练习纸,还没等我开口就说道:“我终于会这道题了,给你们讲一下吧!”他看起来似乎很高兴,眉梢弯弯,我不忍扫他的兴。“行,你讲吧。”我有点懵,挪着椅子靠在旁边,尽量不挡住他的“精彩课堂”。只见他熟练地打开投影仪,摊开作业,铺平翘起的纸边,手指轻轻点开批注,咳了两声,便将这道难题“大卸八块”,我喊了一句:“大家快来听XX讲题!”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中的笔,看着他痴痴地笑。他的脸上露出了局促的笑容,赶忙侧过身,对着题目“施咒”,我们都在笑,他始终不敢转过身。“唰唰”,伴随着粉笔与黑板摩擦的声音,解题步骤逐渐出现在黑板上,我们嘴角戏谑的笑容渐渐凝固了。他笨拙地讲着,“先作这个……然后……”可我根本没听进去,我歪头注视着他,卖力装出一副听懂了的模样,其他同学也配合他说了几句,他的嘴好像也变弯了。“好了!”他大手一挥,转过身,“懂了吗?”他腼腆地问。同学们开始起哄,他黑黑的脸上有些红晕。我突然喊了一句:”“懂了,懂了,鼓掌!”教室里的几十双手啪啪作响,声音震耳欲聋,大家都微笑着看着他,他抱着本子挡住脸跑回了座位。掌声久久未停,同学们都很兴奋,我也很开心,我想他一定更开心。
这段文字讲了一同学在黑板前讲解题目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关键是小作者善于观察,通过“我”的眼睛,将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刻画了一个害羞、勇敢、阳光的男孩形象。这样的描写,无需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写作技巧,只要平时留意观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不是件难事。
2.精准用词
细节描写包含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平时在阅读时,当作者用细腻笔调刻画人物时,读者往往也会受到感染,同悲欢,共欢喜。在初中课文教材中有很多例子。例如鲁迅笔下的杨二嫂,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等多角度描写,刻画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贪婪的女性,对于这一人物,作者既同情,又感到深切悲哀。由此可见,平时写作时恰当运用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能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要恰当运用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词语,写出具体的动作过程,不能浮光掠影、一带而过。像前文的片段描写:“只见他熟练地打开投影仪,摊开作业,铺平翘起的纸边,手指轻轻点开批注,咳了两声,便将一道难题‘大卸八块’。”连续采用了“打开、摊开、铺平、点开、咳”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写出了男生讲题时动作娴熟、有模有样的状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就是从视觉角度反映人物的细微变化。无论是人物肖像还是衣着,描写时用词要准确,跟人物身份、年龄等要相一致。看一段外貌描写片段:初夏的清晨,我和妈妈去外婆家,虽然是早晨,但沉闷的空气让人感觉还是有点热,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妈妈跟一个人热情地打着招呼,我侧着身子一瞧,原来是我的邻居王姨,只见她头戴一个很大的遮阳帽,身穿橘黄色工作服,双手戴着手套,手拿一把很大的扫帚,在路面来回扫着地。就在短暂说话间,只见王姨的脸颊上一颗颗汗珠瞬间跌落下来,身上的工作服也打出了潮湿的印记。记忆中的王姨是个白净、干净的人,眼前的王姨却是个皮肤有点黝黑、身子微倾,说话带点沙哑的中年妇女……这是一段写清洁工的描写片段,文中小作者近距离刻画了眼前人物的形象,描写细致,用词准确,跟人物的身份相一致,同时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人物外貌的前后差异,进一步突出了人物变化的巨大。
神态和心理描写:这两种描写相辅相成,人物的心理变化往往通过脸上的神情表现出来。在运用这两种描写时要具体化,不要笼统、简单地概述。通过脸上的细微表情和变化,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看下面一段心理与神态描写的文字:
我以失败者的姿态回到了那个让我想想都心惊胆战的家,母亲看到我躲闪的眼光,好像一下子猜到了什么,我忐忑不安地告诉了她我的考试成绩,还没说完,只见母亲眉头紧锁,我害怕极了。母亲什么也没说,但她的脸上流露着失望……很快迎来又一次考试,我紧张地从老师手中接过试卷,第一眼看到分数时就想把成绩跟母亲分享。终于到了放学时间,我迫不及待地告诉了母亲我的分数,母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向我伸出了大拇指。
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完美结合起来,从“我”的角度表现了母亲前后的变化,以及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一些词语的运用,比如“失望”“欣慰”等,表现了母亲内心真实的世界,描写细腻,用词贴切。
3.巧用修辞
在写作时加入修辞,能提升文章的韵味,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例如,很多人赞美月光皎洁只会说:“今晚的月光真美。”而古人则写出了“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样意境深远的句子,可见修辞的魅力。下面看两组句子:
①我站在讲台前,心里特别紧张,把想说的话一下子全忘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看着我,我更加紧张了。
②我站在讲台前,只觉得呼吸短促,手脚微凉,心跳加快,硬是把想说的话给忘了,教室里安静极了,似乎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很清楚,几十双眼睛看着我,像要把我看穿似的。
这两组句子所写内容一样,第二组用了排比和夸张修辞,效果显而易见,写得更翔实、更生动,也更能打动读者。可见恰当运用修辞,不仅能增强语言表达力,也能提升文字的艺术性。当然,要根据文章需要决定是否运用修辞。如果文章风格是质朴的,感情基调是含蓄内敛的,就要谨慎使用修辞手法。另外,也要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
4.巧借写景
环境描写运用得当,可以较好地烘托人物形象,这也是细节描写的常用方法。看一个片段:
过了几天,考试成绩揭晓,我的心态瞬间崩溃了……
放学了,天空布满了乌云,路旁的花儿和小草好像也没了往日的娇艳,我低着头,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去,头顶上三三两两的小鸟一飞而过,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已不再,更多的是呼呼的风声,似乎也在为我差劲的成绩感到惋惜,看到妈妈的那一刻,我瞬间大哭了起来……
选段写考试失败后自己低落的情绪,运用了环境描写,较好地烘托了“我”伤心和不甘的心情,为接下来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当然,环境描写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跟文章表达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注意,环境描写不能独立,要围绕主人公的命运展开,且要根据需要穿插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让文章一脉相承。